1. 譴責、抨擊。《說文解字.言部》:「詆,苛也。ㄧ曰訶也。」宋.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作書詆佛譏君王,要觀南海窺衡湘。」《紅樓夢》第一一五回:「弟聞得世兄也詆盡流俗,性情中另有一番見解。」
2. 譭謗、誣蔑。如:「詆毀」。《漢書.卷三六.楚元王傳》:「巧言醜詆,流言飛文,譁於民間。」宋.王安石〈讀墨〉詩:「詠言以自警,吾詩非好詆。」
3. 欺騙。《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朔擅詆欺天子從官,當棄市。」唐.韓愈〈讀東方朔雜事〉詩:「挾恩更矜誇,詆欺劉天子。」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口部》。
《集韻.去聲.霽韻》。
「」為「詆」之異體。詆,《說文解字.言部》:篆作「」,云:「苛也。一曰訶也。從言,氏聲。」,《龍龕手鑑.口部》:「,丁禮反,口也。又音帝,呵也。又平聲,出《玉篇》。」《四聲篇海.口部》:「,音帝,呵也。」按:《集韻.去聲.霽韻》:「詆,丁計切,呵也。」丁計切,音帝。則「」與「詆」皆訓「呵」,並音帝,音義俱同。又《異體字例》:「凡氐形多作互形。」故「」同「詆」,可收為異體。
(一)
「」為「詆」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口部》:「、苛也。從口氐聲。」段注:「按言部有詆字,云:訶也。口部呧似複出,《集韻》詆呧為一字。」《龍龕手鑑.口部》:「、二俗,三或作,正。丁禮反,口也。又音帝,呵也《玉篇》。」《玉篇.口部》:「呧,多禮切,呵呧正作詆。」《四聲篇海.口部》:「,丁禮切,口也。又平聲,出《玉篇》。」《康熙字典.口部》:「,《篇海》同呧。」按:詆同呧,而呧或作。故今定為「詆」之異體。
#「」另兼正字。
(二)
=>「呧」之異體。
「」為「詆」之異體。《說文解字.言部》:「、苛也。一曰:訶也。從言氐聲。」按詆字隸書作「」,右旁氐與丘相似,故詆乃變作。《龍龕手鑑.言部》:「、、通,詆正,都禮反,訶呰欺毀也。」古言旁字多與口旁相通,如詠作咏之類,故乃變作。《龍龕手鑑.口部》:「、二俗,、、三或作。正,丁禮反,口也。又音帝,呵也。」按:即,而為詆之隸變,故今定作「詆」之異體。
《玉篇.口部.字》。
「呧」為「詆」之異體。《說文解字.言部》:「、苛也。一曰:訶也。從言氐聲。都禮切。」《玉篇.口部.呧字》:「呧,多禮切,呵呧。正作詆。」《四聲篇海.口部》:「呧,多禮切,呵呧也。正作詆。」按:詆為呧之正字,故今定作「詆」之異體。
#「呧」另兼正字。
《中華字海.口部》。
《龍龕手鑑.言部》。
《字彙補.言部》。
《中文大辭典.言部》。
《唐.柳宗元.柳河東集.卷三十.寄許京兆孟容書》。
《中華字海.言部》。
《龍龕手鏡.言部》。
「」為「詆」之異體。
《龍龕手鏡.言部》:「,通;詆,正:都禮反,訶呰欺毀也。」《康熙字典.補遺.言部》:「,《篇海類編》同詆。」《漢語大字典.言部》:「,同詆。《龍龕手鑑.言部》:『』,同『詆』。《篇海類編.人事類.言部》:『,詳詆。』」按:《異體字例》:「凡氐形多作。」故「」可收為「詆」之異體。
《漢隸字源.上聲.薺韻.詆字》引〈司隸校尉楊君石門頌〉。
大陸《簡化字總表.第三表》。
《龍龕手鏡.言部》:「,俗;詆,正:都禮反,訶呰欺毀也。」《四聲篇海.言部》:「,音詆,義同。」《字彙補.言部》:「,音義與詆同。」按:《異體字例》:「凡氐形多作丘。」故「」為「詆」之俗書,可收為異體。
《重訂直音篇.卷二.言部》。
◎「」,今標準字體作「」。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