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褲。《說文解字.衣部》:「褰,絝(褲)也。」《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公在乾侯,徵褰與襦。」
2. 提起、揭起。《詩經.鄭風.褰裳》:「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唐.孟浩然〈題長安主人壁〉詩:「枕席琴書滿,褰帷遠岫連。」
3. 敞開、散開。晉.孫綽〈遊天台山賦〉:「爾乃羲和亭午,遊氣高褰。」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江水注》:「自非煙褰雨霽,不辨見此遠山矣。」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衣部.褰字》引〈唐邊真墓誌〉。
《中華字海.宀部》。
《康熙字典.衣部》。
「」為「褰」之異體。「褰」,《說文解字.衣部》云:「:絝也,從衣寒省聲。《春秋傳》曰:『徵褰與襦。』」隸變作「褰」。《集韻.平聲.仙韻》及《類篇.衣部》皆以「褰、、、」同字,《字彙.衣部》曰:「:去乾切,音謙,褰衣也。」謹按:文字為適應語言之變遷,往往有更易形聲字聲符之狀況,故由「從衣寒省聲」之「褰」易為「從衣聲」之「」;「」為「褰」之異體字無疑。
《集韻.平聲.仙韻》。
《類篇.衣部》。
《正字通.衣部》。
「」為「褰」之異體。「褰」,《說文解字.衣部》云:「:絝也。從衣寒省聲。《春秋傳》曰:『徵褰與襦。』」隸變作「褰」。《類篇.衣部》以「褰、、、」同字,謂「褰,或作、、」,《正字通.衣部》曰:「:俗褰字。」又:「:俗褰字,別作,亦非。」謹按:「褰」本「從衣寒省聲」,為適應語言之變遷,別造「從衣蹇聲」之「」,又以形近之故,訛衍為「」,故「」、「」二字皆可收為「褰」之異體字。
《龍龕手鑑.衣部》。
《字彙補.衣部》。
《中文大辭典.衣部》。
「」為「褰」之異體。「褰」,《說文解字.衣部》云:「:絝也,從衣寒省聲。《春秋傳》曰:『徵褰與襦。』」隸變作「褰」。《龍龕手鑑.衣部》曰:「:古;褰:正。」《字彙補.衣部》云:「:同褰。」謹按:文字往往有纍增偏旁而其義不異者,故「褰」或作「」,其為「褰」之異體字無疑。
《字彙.衣部》。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