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穿著寬大之衣服。《說文解字.衣部》:「褒,衣博裾。」
2. 寬大、廣大。《淮南子.主術》:「一人被之而不褒,萬人蒙之而不褊。」《漢書.卷八三.薛宣朱博傳.朱博》:「官屬多褒衣大袑,不中節度,自今掾史衣皆令去地三寸。」
3. 讚許、獎賞、表揚。與「貶」相對而言。《公羊傳.隱公元年》:「與公盟者眾矣,曷為獨褒乎此?」南朝梁.蕭統《文選.序》:「頌者所以游揚德業,褒讚成功。」
4. 國名。周代時所建,故地在今中國大陸陝西省褒城縣東南。亦稱為「有褒」。
〔關鍵文獻〕
《字學三正.吳孫休創字》。
《碑別字新編.十五畫.褒字》引〈魏元欽墓誌》。
《碑別字新編.十五畫.褒字》引〈隋孔神通墓誌〉。
《碑別字新編.十五畫.褒字》引〈宋明曇墓誌銘〉。
《中華字海.亠部》。
《碑別字新編.十五畫.褒字》引〈隋□弘秤墓誌〉。
《偏類碑別字.衣部.褒字》引〈魏東安王太妃墓誌〉。
《碑別字新編.十五畫.褒字》引〈魏和邃墓誌〉。
《碑別字新編.十五畫.褒字》引〈隋韓祐墓誌〉。
《碑別字新編.十五畫.褒字》引〈魏元凝妻陸順華墓誌〉。
《集韻.平聲.豪韻》。
「裒」為「褒」之異體。《說文解字.衣部》:「,衣博裾。從衣省聲。古文。博毛切。」《集韻.平聲.豪韻》;「襃、褒、裒,博毛切。或作褒、裒。」《類篇.衣部》同。《佛教難字字典.衣部》「襃」字之異體列有「裒」。按「裒」乃由「襃」簡化訛變而成之俗體。故定為「褒」之異體。
《干祿字書.平聲》。
「」為「褒」之異體。《說文解字.衣部》:「,衣博裾。從衣省聲。古文。博毛切。」《金石文字辨異.平聲.豪韻》「襃」字〈唐段襃公神道碑〉作「」。《偏類碑別字.衣部》「襃」字〈魏長孫士亮妻宋氏墓誌〉作「」。《偏類碑別字.十五畫》「褒」字〈漢孔宙碑〉作「」。《干祿字書.平聲》:「褒、,並正,多用下字。」可知把「褒」寫作「」,在古代十分盛行。與「襃」之不同在從「子」與從「呆」,實際二者皆幼兒之象形。形出同源,故定「」為「褒」之異體。
《偏類碑別字.衣部.褒字》引〈魏石門銘〉。
《康熙字典.衣部》。
「」為「褒」之異體。《說文解字.衣部》:「,衣博裾。從衣省聲。古文。博毛切。」《康熙字典.衣部》:「,《韻會》:襃本字。《說文》:襃本作,從衣聲。」《中文大辭典.衣部》;「,襃之本字。」按「」字實由小篆直接楷化而成,故定為「褒」之異體。
《增廣字學舉隅.卷二.正譌》。
《重訂直音篇.卷七.衣部》。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豪韻.褒字》引〈唐段襃公神道碑〉。
《碑別字新編.十五畫.褒字》引〈魏富平伯于墓誌銘〉。
《字彙.衣部》。
「」為「褒」之異體。《說文解字.衣部》:「,衣博裾。從衣省聲。古文。博毛切。」《字彙.衣部》:「,即襃字。」《正字通.衣部》:「,襃本字。」按「」字實由小篆直接楷化而成。故定為「褒」之異體。
「」為「褒」之異體。《說文解字.衣部》:「,衣博裾。從衣省聲。古文。博毛切。」《字彙.衣部》:「,與褒同。」《正字通.衣部》:「,字之訛。今沿隸作褒。移爪置左旁作,訛作。」《正字通》的分析很清楚,「」實由小篆變易訛寫而成之體。故定為「褒」之異體。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豪韻.褒字》引〈唐褚書兒寬贊〉。
《碑別字新編.十五畫.褒字》引〈魏爾朱襲墓誌〉。
《偏類碑別字.衣部.褒字》引〈唐邢政墓誌〉。
《經典文字辨證書.衣部》。
《五經文字.衣部》。
「襃」為「褒」之異體。《說文解字.衣部》:「,衣博裾。從衣省聲。古文。博毛切。」《五經文字.衣部》:「襃,補牢反,或作褒。」《廣韻.平聲.豪韻》:「襃,《說文》作。」按「襃」字乃因小篆字形過長,乃移其中之「爪」至左側,而寫成「襃」。故定「襃」為「褒」之異體。
《集韻考正.卷三.平聲.豪韻》。
《異體字手冊.十五畫》。
《類篇.衣部》。
《龍龕手鑑.門部》。
「」為「褒」之異體。《說文解字.衣部》:「,衣博裾。從衣省聲。古文。博毛切。」《龍龕手鑑.門部》:「,搏毛反,正作褒。」《四聲篇海.門部》同。《康熙字典.門部》:「《字彙補》:博毛切,音包,褒讚也。」可知「褒」之古俗體可作「」,其字形取義不明。
《中華字海.門部》。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