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3721A03721A03721A03721A03721
字號A03721正字 - 05 - 11 
說文釋形大徐本:,襺也。从衣,包聲。《論語》曰:「衣弊緼袍。」(薄襃切)
段注本:,襺也。从衣,包聲。《論語》曰:「衣敝緼袍。」(薄襃切)
注音(一)ㄆㄠˊ (二)(又音)ㄅㄠˋ
漢語拼音(一)páo (二)(又音)bào
釋義

()ㄆㄠˊ

1.  寬大而夾層中有棉絮之外衣。如:「棉袍」。《詩經.秦風.無衣》:「豈曰無衣,與子同袍。」《論語.子罕》:「衣敝縕袍,與衣狐貉者立,而不恥者,其由也與!」

2.  長衣。如:「旗袍」。《大宋宣和遺事.利集》:「騎吏從者約五百人,皆衣青袍,與二帝不可辨。」《儒林外史》第三九回:「老和尚近前看那少年時,頭戴武巾,身穿藕色戰袍,白淨面皮,生得十分美貌。」

3.  戰衣。如:「戰袍」《魏書.卷六七.列傳.崔光》:「左右僕侍,眾過千百,扶衛跋涉,袍鉀在身。」《新唐書.卷一○六.列傳.楊弘禮》:「袍仗精整,人人盡力。」

4.  衣服前襟。《公羊傳.哀公十四年》:「反袂拭面,涕沾袍。」

()ㄅㄠˋ,ㄆㄠˊ之又音。

A03721
A03721-006
部首筆畫  - 05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宋元以來俗字譜.衣部》引〈太平樂府〉等。


注音 ㄆㄠˊ
漢語拼音 páo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為「袍」之異體。「袍」之篆文,大徐本《說文解字.衣部》作「」,段注本作「」,從衣包聲明甚,故隸定作「」、「」(見《漢簡文字類編》),今則通作「袍」。

」字始見《宋元以來俗字譜.衣部》之〈太平樂府〉、〈東記〉。此字其旁從「」(即「」),與「」(即「衣」)形近,當是形近而誤也;右旁之「」,則是「包」之筆勢改易者。故以「」為「袍」,當是因形誤而筆勢改易者也,於字書有據,故可收。

A03721
A03721-003
部首筆畫  - 05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衣部》。


#「C12624」另兼正字。

注音 ㄆㄠˊ #ㄆㄠˊ
漢語拼音 páo #páo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為「袍」之異體。「袍」,襺也,從衣包聲。「」字始見《龍龕手鑑.衣部》,為「袍」之俗體,「薄毛反,長襦也」,而後《四聲篇海.衣部》、《字彙補.衣部》等均從之。

此字形構與「袍」同,從衣包聲,所異者乃移「衣」於「包」上耳。蓋漢字形構,其部件或上下左右移易而義無別,若《說文解字.目部》:「」之或體作「」、木部「李」之古文作「杍」,心部「怛」之或體作「」,是其證,「」字亦其例也。故「」為「袍」之異體,率無可疑,可收。

#「」另兼正字。


#「C12624」另兼正字。
A03721
A03721-001
部首筆畫  - 05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中文大辭典.衣部》。


注音 ㄆㄠˊ
漢語拼音 páo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為「袍」之異體。「袍」之篆文,大徐本《說文解字.衣部》作「」,段注本作「」,俱云:「襺也,從衣包聲。」隸定作「」、「」、「」(見《漢簡文字類編.衣部》),今則通行作「袍」。「」字始見《中文大辭典.衣部》,云:「與『袍』同。《集韻》:『袍,亦書作。』《異體字手冊.十畫》從之云:「或體。」然今本《集韻.平聲.豪韻》「袍」下則曰:「亦書作『袌』。」與《中文大辭典》所引不同,豈刻本有別邪?不然,當是誤書訛字也。雖是訛寫,然其形構,當亦是從衣包聲,所異者乃是將「衣」移於「包」下,與左形右聲之「袍」形別而實同。蓋漢字結構,其部件或可易位而無別,如《說文解字.目部》:「」之或體作「」,木部「李」之古文作「杍」,心部「怛」之或體作「」,是其例也,然則「」之與「袍」,亦其屬,是為異體可信,故異體字字典可收。

A03721-005
部首筆畫  - 05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廣韻.平聲.豪韻》。


#「」另兼正字。

注音 ㄆㄠˊ #ㄅㄠˋ
漢語拼音 páo #bào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袌」為「袍」之異體。「袍」之篆文,大徐本《說文》作「」,段注本作「」,「襺也,從衣包聲」。「袌」字亦見《說文解字.衣部》:「,褱也。從衣包聲。」即「懷抱」之本字,今通作「抱」,「抱」行而「袌」廢矣。以「袌」為「袍」之異體,始見《廣韻.平聲.豪韻》,曰:「『袍』,長襦也。薄褒切。『袌』,上同。」《四聲篇海.衣部》亦云:「袌,音『袍』,義同。」

以「袌」為「袍」,是誤以假借字為異體也,然字書已錄之,故異體字字典姑收之。

#「」另兼正字。


#「」另兼正字。
A03721
A03721-004
部首筆畫  - 12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類篇.衣部》。


#「C12777」另兼正字。

注音 ㄅㄠˋ #ㄅㄠˋ
漢語拼音 bào #bào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為「袍」之異體。「袍」,襺也,從衣包聲。「」字始見於《類篇.衣部》,云:「薄報切。衣前襟,一曰褱也。」《四聲篇海.衣部》從之,而《康熙字典.衣部》、《中文大辭典.衣部》亦收錄此字,皆曰:「《集韻》:『薄報切。』音暴。」然今本《集韻.去聲.號韻》則作「」,從「」非從「衣」,當是形近而誤也。

襺者,《說文解字.衣部》:「袍衣也。以絮曰襺,以縕曰袍。」為衣之一種。「」依《集韻.去聲.號韻》、《類篇.衣部》,義為「衣前襟」,引伸之,與「襺」可通,然其音讀為薄報切,音暴」,義又可作「褱也」解,是為「懷抱」也,故《集韻.去聲.號韻》於「」下曰:「亦書作『袌』。」「袌」,《說文解字.衣部》:「褱也。」即今「懷抱」之本字。據此,則《集韻》、《類篇》乃誤以假借字為異體字矣,「褱也」,為其本義,「衣前襟」為其假借義。假借用字雖不得視同異體,然字書既已收錄,故異體字字典姑收之。

#「」另兼正字。


#「C12777」另兼正字。
A03721
A03721-002
部首筆畫  - 16 - 22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去聲.號韻》。


=>」之異體。

注音 (一)ㄆㄠˊ (二)ㄠˇ
漢語拼音 (一)páo (二)ǎo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

」為「袍」之異體。「袍」者,襺也,從衣包聲。」「」字始見《集韻.去聲.號韻》,於「袍」下注曰:「衣前襟,一曰褱也。或從、從麃,亦書作袌。」據此,則「」者乃懷抱義,而非「衣」也,故《四聲篇海.衣部》「」下曰:「與義同。」按之《說文解字.衣部》,又有一「袌」字,「褱也,從衣包聲」,即「懷抱」之本字,形構恰與「襺也」之「袍」同,此《集韻》所以混而《篇海》所以正之者也。又《說文解字.衣部》「表」之古文從作「」,形構又與「」同,故《正字通.衣部》「袍」下評曰:「《集韻》作『』,與古文表作『』混,並非。」說是也。「」既為「表」之古文,音讀為「陂矯切」,與「襺也」之袍(薄褒切)、「褱也」之袌(薄保切)音同,故例可通借。

由上淺論可知:「」之為「袍」之異體,乃《集韻》因用字假借相混而誤者也。用字假借雖不得視為異體,然字書收錄有據,是以《異體字字典》姑收之。

()

=>」之異體。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漢簡文字類編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去聲.三十七號.薄報切.頁586
平聲.六豪.蒲褒切.頁191
顧氏補刊本.卷三.頁407
集韻考正
類篇
四聲篇海(明刊本)
六書正譌
上聲.十九皓韻.頁98.左
宋元以來俗字譜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康熙字典
彙音寶鑑
卷五.交下平聲.頁426.右
異體字手冊
角川漢和辭典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中華字海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3 1: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