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丘、土山。通「墟」。《說文解字.丘部》:「虛,大丘也。」《詩經.鄘風.定之方中》:「升彼虛矣,以望楚矣。」《莊子.至樂》:「支離叔與滑介叔觀於冥伯之丘,崑崙之虛,黃帝之所休。」
2. 古田制名。《說文解字.丘部》:「虛,古者九夫為井,四井為邑,四邑為丘。丘謂之虛。」
3. 方位。《易經.繫辭下》:「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莊子.天運》:「儻然立於四虛之道。」
4. 空間、處所。《莊子.秋水》:「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
5. 廢墟。《逸周書.卷四.文政》:「無由不通,無虛不敗。」晉.孔晁.注:「國無人謂之虛也。」《莊子.人間世》:「昔者堯攻叢枝、胥敖,禹攻有扈,國為虛厲,身為刑戮。」
6. 孔穴、空隙。《淮南子.氾論》:「若循虛而出入,則亦無能履也。」漢.高誘.注:「虛,孔竅也。」
7. 空。如:「盈虛」。《孟子.盡心下》:「不信仁賢,則國空虛。」《晉書.卷七九.列傳.謝安》:「太保沉浮,曠若虛舟。」唐.姚合〈莊居野行〉:「我倉常空虛,我田生蒺藜。」
8. 空缺、空出。如:「虛位以待」。《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列傳》:「公子從車騎,虛左,自迎夷門侯生。」唐.李商隱〈賈生〉詩:「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9. 天空。晉.孫綽〈遊天台山賦〉:「太虛遼廓而無閡,運自然之妙有。」唐.劉禹錫〈八月十五日夜桃源玩月〉詩:「碧虛無雲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宋.蘇軾〈赤壁賦〉:「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10. 白白的、空的、徒然。如:「不虛此行」、「虛晃一招」。《史記.卷一二四.游俠列傳.序》:「名不虛立,士不虛附。」漢.司馬相如〈子虛賦〉:「弓不虛發,中必決眥。」唐.李商隱〈安定城樓〉詩:「賈生年少虛垂淚,王粲春來更遠遊。」
11. 不自滿、不驕傲。如:「虛心」、「虛懷若谷」。《莊子.山木》:「人能虛己以遊世,其孰能害之?」《列子.仲尼》:「南郭子貌充心虛。耳無聞,目無見,口無言,心無知,形無惕。往將奚為。」《晉書.卷五八.列傳.周訪》:「性謙虛,未嘗論功伐。」
12. 不真實的。如:「虛名」。唐.白居易〈長恨歌〉:「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孤本元明雜劇.獨樂園.第三折》:「欷歔,白髮垂肩老更臞,空有些浮名虛譽,不能彀補袞朝班,則落的抱甕村居。」《初刻拍案驚奇》卷三○:「昔聞釋家有現世果報,我道是惑人的說話,今日方知此話不虛了。」
13. 弱勢。《孫子.虛實》:「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三俠五義》第四○回:「未免是當初操勞太過,如今百病趁虛而入。」
14. 衰弱。如:「氣虛」、「身體虛弱」。《水滸傳》第二九回:「蔣門神雖然長大,近因酒色所迷,淘虛了身子。」《西遊記》第六九回:「那東西腥腥臊臊,脾虛的人,一聞就吐。」
15. 饑餓。《墨子.節用》:「制為飲食之法,曰:『足以充虛繼氣,強股肱,耳目聰明則止。』」《韓非子.解老》:「食足以充虛,則不憂矣。」
16. 疏鬆。唐.劉恂《嶺表錄異》卷下:「烏賊魚,只有骨一片,如龍骨而輕虛,以指甲刮之即為末。」清.魏源〈吳農備荒議〉:「地虛則行根易遠而深。」
17. 道家用語。指清靜無欲的內心境界。《老子》第一六章:「致虛極。」清.魏源.本義:「虛者無欲也,一熷尢欲則靜,蓋外物不入,則內心不除也。」《韓非子.解老》:「所以貴無為無思為虛者,謂其意無所制也。」
18. 陰陽五行家用語。指每旬的第五天和第六天。與「孤」相對。《史記.卷一二八.褚少孫補龜策列傳》:「日辰不全,故有孤虛。」南朝宋.裴駰.集解:「甲乙謂之日,子丑謂之辰。《六甲孤虛法》:『甲子旬中無戌亥,戌亥即為孤,辰巳即為虛。甲戌旬中無申酉,申酉為孤,寅卯即為虛。甲申旬中無午未,午未為孤,子丑即為虛。甲午旬中無辰巳,辰巳為孤,戌亥即為虛。甲辰旬中無寅卯,寅卯為孤,申酉即為虛。甲寅旬中無子丑,子丑為孤,午未即為虛。』」
19. 心愧氣餒而膽怯。如:「膽虛」、「作賊心虛」。《三國演義》第四回:「操賊心虛逃竄,行刺無疑矣。」《初刻拍案驚奇》卷三:「東山也是個好漢,直如此膽氣虛怯!難道我們弟兄直到得真個取你的銀子不成?」
20. 星座名。二十八星宿之一。為北方玄武七宿之第四宿。《書經.堯典》:「宵中星虛。」
21. 春秋地名。
(1)宋地名。《左傳.桓公十二年》:「公會宋公於虛。」晉.杜預.注:「虛,宋地。」
(2)晉地名。《左傳.成公十七年》:「鄭子駟侵晉虛、滑。」晉.杜預.注:「虛、滑,晉二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