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草色、深青色。《說文解字.艸部》:「蒼,草色也。」清.段玉裁.注:「引伸為凡青黑色之稱。」《黃帝內經素問.卷二.陰陽應像大論》:「在色為蒼,在音為角。」
2. 青色的。如:「蒼天」、「蒼苔」。
3. 頭髮斑白的。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少壯能幾時,鬢髮各已蒼。」唐.韓愈〈祭十二郎文〉:「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髮蒼蒼。」
4. 姓。如漢代有蒼英。
〔關鍵文獻〕
《集韻.平聲.唐韻》。
(二)
「」為「蒼」之異體。「蒼」之篆文,大徐本《說文解字.艸部》作「」,段注本作「」,曰:「艸色也。從艸倉聲。」隸定作「蒼」(《漢隸字源.平聲.唐韻》引〈西嶽華山廟碑〉)。「」字始見《集韻.平聲.唐韻》,以為「蒼」之古文,《類篇.艸部》則作「」,而《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則復作「」。蓋其中或點、或橫,乃書寫筆勢改易耳,其實一也。以為古文,雖未見文獻出處,然字書已載,是為「蒼」之異體,故可收。
(一)
=>「倉」之異體。
《類篇.艸部》。
《宋元以來俗字譜.艸部》引〈目連記〉。
大陸《簡化字總表.第三表》。
《宋元以來俗字譜.艸部》引〈嶺南逸事〉。
《康熙字典.艸部》。
「」為「蒼」之異體。「蒼」之篆文,大徐本《說文解字.艸部》作「」,段注本《說文解字.艸部》作「」,曰:「艸色也。從艸倉聲。」隸定作「蒼」(《漢隸字源.平聲.唐韻》引〈西嶽華山廟碑〉)。「」字始見《康熙字典.艸部》,引《集韻》以為「古文蒼字」,然今本《集韻.平聲.唐韻》則作「」,上從「山」非從「艸」,是乃筆誤致訛者也。此字雖見訛字,然字書已錄(《字彙補.艸部》作「」,僅筆勢、橫點之異,與「」當同一字),故姑收之。
《字彙補.艸部》。
《玉篇.艸部.蒼字》。
「」為「蒼」之異體。「蒼」之篆文,大徐本《說文解字.艸部》作「」,段注本作「」,曰:「艸色也。從艸倉聲。」隸定作「蒼」(《漢隸字源.平聲.唐韻》引〈西嶽華山廟碑〉)。「蒼」字始見《玉篇.艸部》,《字彙補.艸部》並如之。夫「蒼」之與「」,僅筆勢短長、橫點之異耳,其為一字當可信從,故可收。
《中華字海.艸部》。
《重訂直音篇.卷四.艸部》。
《偏類碑別字.艸部.蒼字》引〈齊畢文造象記〉。
《碑別字新編.十四畫.蒼字》引〈唐王郅墓誌〉。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