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3469A03469A03469A03469A03469A03469A03469A03469A03469A03469
字號A03469正字 - 06 - 10 
說文釋形

大徐本:,草斗,櫟實也。一曰象斗子。从艸,早聲。臣鉉等曰:「今俗以此為艸木之艸,別作皁字,為黑色之皁。案:樂〔櫟〕實可以染帛為黑色,故曰草。通用為草棧字。今俗書皁,或从白,从十;或从白,从七,皆無意義,無以下筆。」(自保切)
段注本:,草斗,櫟實也。一曰象斗。从艸,早聲。(自保切)

注音(一)ㄗㄠˋ (二)ㄘㄠˇ
漢語拼音(一)zào (二)cǎo
釋義

()ㄗㄠˋ

植物名。可以染帛為黑色。同「皁」。《說文解字.艸部》:「草,草斗,櫟實也」

()ㄘㄠˇ

1. 草本植物總稱。如:「草木」、「花草」、「碧草如茵」。《說文解字.艸部.艸字》:「艸,百芔也。」清.段玉裁.注:「俗以草為艸。」《管子國蓄》:「且君引錣量用,耕田發。」唐.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是歲大旱,野無草。」湯顯祖《牡丹亭》第三五齣:「虧殺你撥尋蛇,虧殺你守株待兔。」

2. 生畜的飼料。鄭光祖《三戰呂布》第一折:「如今且收兵回營,操軍練士,積屯糧,整溯人馬,慢慢的再與孫堅交戰。」《水滸傳》第一○回:「此間東門外十五里,有座大軍場,每月但是納納料的,有些常例錢取覓。」明羅貫中《風雲會》第二折:「疾忙教各部下關糧米,對名兒支料。」

3. 用草編成、搭蓋的。《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一:「取了一條,竟在坑板上鋪了。」儒林外史》第三五回:「那人家住著一間房,裡面點著一盞燈。」

4. 田野、荒野。如:「草澤」。《商君書.墾令》:「農不敗而有餘日,則草必墾矣。」《宋史卷三二七.列傳.王安石》:「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閭巷野之間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為常,而無一旦之憂乎?」

5. 輕賤的、粗糙的。《孟子離婁上》:「視天下悅而歸己,猶芥也,惟舜為然。」元吳昌齡《東坡夢》第一折:「貧僧腹菜腸,願聞願聞!」

6. 底稿、文稿。《字彙.艸部》:「草,文稿曰草。」《南史卷二○.列傳.謝弘微》:「每獻替及陳事,必手書,焚,人莫之知。」《宋史卷三三七.列傳.范鎮》:「初,蘇軾約俱上章論列,諫以具,見祖禹疏,遂附名同奏。」

7. 初步的、尚未決定的、原始的。《字彙.艸部》:「草,草創。」《易經屯卦》:「《彖》曰:天造昧,宜建侯而不寧。」《南史卷六八.列傳.蔡景歷》:「部分既畢,召令檄,景歷援筆立成,辭義感激,事皆稱旨。」

8. 起稿、擬訂。《漢書.卷三○.藝文志》:「蕭何草律,亦著其法。」《晉書.卷八三.列傳.江逌》:「冀以免咎,使太常博士草其制。」

9. 一種書法字體。《字彙.艸部》:「草,草書,漢興,不知作者姓名;章帝時齊相杜度號善作草。」

10.  草寫。清.鄭板橋〈清季野聞〉:「板橋卻之不得,亦草『難得糊塗』,付之。」

11.  馬虎、粗率、不細膩。《字彙.艸部》:「草,苟簡曰草。」《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一:「所以說,為官做吏的人,千萬不要菅人命,視同兒戲!」《紅樓夢》第七八回:「雖如此,也不可太率了,也須得衣冠正齊,奠儀周備,方為誠敬。」

12.  草率。清.孔尚任《桃花扇》第六齣:「草辦妝奩,粗陳筵席。」

13.  姓。《正字通.艸部》:「草,姓;漢草中。」

」之異體。

A03469
A03469-006
部首筆畫  - 00 - 03 
內容

〔關鍵文獻〕

《隸辨.上聲.皓韻.字》引〈高彪碑〉。


#「C02684」另兼正字。
=>」之異體。
=>」之異體。
=>」之異體。

注音 (三)ㄘㄠˇ (一)ㄔㄜˋ (二)ㄗㄨㄛˇ (四)ㄘㄠˇ #ㄗㄨㄛˇ
漢語拼音 (三)cǎo (一)chè (二)zuǒ (四)cǎo #zuǒ
研訂者 李鍌
內容

()

」為「草」之異體。《說文解字.艸部》:「,草斗,櫟實也。一曰象斗。從艸,早聲。」《隸辨.上聲.皓韻》:「,高彪碑:獄。按《說文》:,讀若徹,艸木初生也;古文或以為艸字。洪範:庶草蕃廡。古文尚書作。漢書禮樂志:木零落。師古曰:,古草字。」《金石文字辨異》說同。《字彙.部》:「,赤列切,音徹,草初生也。又采早切,音草。錯傳:茅臣無識知。」《正字通.部》:「,陳列切,音徹。《說文》:艸木初生也。象出形,有枝莖也。篆作屮,古文或以為艸字,讀若徹……。六書本義:借與艸同,又與徹同。舊註:又采早切,音,引錯傳:茅臣無識知。合、艸、徹為一……。」《康熙字典.艸部》:「草,古文。」按「」本草初生,漢人或以為艸字。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石經、春秋經:隕霜不殺屮。艸之古文作屮。按屮,艸本一字,初生為屮,蔓延為艸。」而顏師古云:「,古草字。」然則「」不僅是「艸」之古文,亦草之古文,故「」可為「草」之異體矣。音ㄘㄠˇ

#「C02684」另兼正字。

()

=>」之異體。

()

=>」之異體。

()

=>」之異體。

A03469-007
部首筆畫  - 00 - 03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上聲.皓韻》。


#「」另兼正字。
=>」之異體。

注音 (一)ㄘㄠˇ (二)ㄘㄠˇ #ㄔㄜˋ
漢語拼音 (一)cǎo (二)cǎo #chè
研訂者 李鍌
內容

()

「屮」為「草」之異體。《說文解字.艸部》:「,草斗,櫟實也。一曰象斗。從艸,早聲。」《敦煌俗字譜.艸部》「草」下收有「屮」字。《集韻.上聲.皓韻》:「艸、草、屮,采早切,《說文》:百芔也。從二。或作草、屮。」《六書正.上聲.皓韻》:「,艸,采早切,百卉也。從二屮,古文作。史記、漢書皆作屮。俗用草。」按《說文解字.屮部》:「,艸木初生也,象屮出形,有枝莖也。古文或以為艸字。讀若徹。」商承祚《說文中之古文考》:「石經、春秋經:隕霜不殺屮,艸之古文作屮。按屮、艸本一字,初生為屮,蔓延為艸。」《說文》艸字段注云:「俗以草為艸。」漢書禮樂志:「木零落。」師古曰:「,古草字。」即屮也,「屮」字直承篆文而來,「」則篆之隸變也。故「屮」可為「草」字之異體矣。音ㄘㄠˇ

#「」另兼正字。

()

=>」之異體。

A03469-008
部首筆畫  - 02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說文.艸部》。

 

▲此字音讀為ㄗㄠˋ時,為「草」之異體。


#「」另兼正字。

注音 ㄗㄠˋ #ㄗㄠˋ
漢語拼音 zào #zào
研訂者 李鍌
內容

「皁」為「草」之異體。按《說文解字.艸部》「草」字下徐鉉等曰:「俗以此為艸木之艸,別作皁字為黑色之皁。按樂實可以染帛為黑色,故曰草。通用為草棧字。今俗書皁,或從白從十,或從白從七,皆無意義,無以下筆。」段玉裁注曰:「徐州人謂櫟為杼,或謂之栩,其子為皁。或言皁斗,其殼為汁,可以染皁,今京洛、河內多言杼汁,或云橡斗。按草斗之字俗作皁、作皂、於六書不可通。」然則「草」本櫟實,自用以為艸木字,乃另造「皁」字以還櫟實字。然則「草」、「皁」為古今字,故「皁」可為「草」之異體。惟只限於「草斗」字,與借為「艸木」義之「草」無涉。


#「」另兼正字。
A03469-009
部首筆畫  - 02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說文.艸部》。


#「」另兼正字。
=>」之異體。

注音 (一)(1)ㄘㄠˇ (2)ㄗㄠˋ (二)ㄗㄠˋ #ㄗㄠˋ
漢語拼音 (一)(1)cǎo (2)zào (二)zào #zào
研訂者 李鍌
內容

()

「皂」為「草」之異體。《說文解字.艸部》「草」字下,徐鉉曰:「俗以此為艸木之艸,別作皁字為黑色之皁。按樂實可以染帛為黑色,故曰草。通用為草棧字。今俗書皁,或從白從十,或從白從七,皆無意義,無以下筆。」段注云:「按草斗之字俗作皁、作皂,於六書不可通。」按「草」本櫟實,自借為艸木之艸,遂又另造皁、皂字以還其原。然則「草」、「皂」為古今字,故「皂」可為「草」之異體。惟僅限於「皂斗」字,俗為艸木之「草」則不與焉。

#「」另兼正字。

()

=>」之異體。

A03469-005
部首筆畫  - 00 - 06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上聲.皓韻》。


#「」另兼正字。
=>」之異體。

注音 (二)ㄘㄠˇ (一)ㄓㄨˊ #ㄘㄠˇ
漢語拼音 (二)cǎo (一)zhú #cǎo
研訂者 李鍌
內容

()

「艸」為「草」之異體。《說文解字.艸部》:「,草斗,櫟實也。一曰象斗。從艸,早聲。」《金石文字辨異.上聲.皓韻》「草」字下云:「艸,漢無極山碑:鳥獸艸木。按《說文》:艸,百卉也。從二屮。」《集韻.上聲.皓韻》:「艸、草、屮,采早切。《說文》:百芔也。從二屮。或作草、屮。」《宋元以來俗字譜.十畫》引〈嶺南逸事〉「草」作「艸」。《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艸、草。以上古文。」《古今正俗字詁》:「艸,艸、百芔也。從二屮,為艸之總名也。引申為艸稿、艸具之用。艸木字當從此作。今多以草字淆之,誤。」《字辨.體辨一》:「艸、草,《說文》作艸,經典承作草。上列者為正。」按依《說文》,「艸」為艸木,「草」為櫟實,段玉裁注云:「俗以草為艸。」於是「草」為正字,「艸」遂為異體矣。

#「」另兼正字。

()

=>」之異體。

A03469
A03469-014
部首筆畫  - 06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上聲.皓韻.草字》引〈三公山碑〉。

《宋元以來俗字譜.艸部》引〈三國志平話〉等。

《佛教難字字典.艸部》。


A03469
A03469-011
部首筆畫  - 06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畫.草字》引〈齊李夫人崔宣華墓誌〉。


A03469
A03469-016-2
部首筆畫  - 06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上聲.皓韻.草字》引〈漢張公神碑〉。


A03469
A03469-001
部首筆畫  - 07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上聲.皓韻》。


注音 ㄘㄠˇ
漢語拼音 cǎo
研訂者 李鍌
內容

」為「草」之異體。《說文解字.艸部》:「,草斗,櫟實也。一曰象斗。從艸,早聲。」《廣韻.上聲.皓韻》:「斗,櫟子。」《集韻.上聲.皓韻》:「、草、,《說文》:斗,櫟實也。隸作草、,通作皁。」《康熙字典.艸部》下云:「,《說文》作草,詳草字註。又作斗,櫟實也。」《中文大辭典.艸部》、《漢語大字典.艸部》並引《集韻》之說,以草、之隸字。按《說文解字.艸部》云:「,草斗,櫟實也。從艸,早聲。」徐鉉註:「今俗以此為艸木之艸,別作皁字為黑色之皁。按櫟實可以染帛為黑色,故曰草。」依徐氏之說,則櫟實之「」隸變後本字當作「草」,自「草」借為艸木之艸,乃別出「皁」以代櫟實之「草」,固「草」屬艸,故又加「艸」為「」,故「」乃為「草」之異體矣。然恐亦只限於櫟實之義,而非艸木之借義。

A03469
A03469-016-3
部首筆畫  - 07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重訂直音篇.卷四.艸部》。


A03469
A03469-016-1
部首筆畫  - 09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中文大辭典.艸部》。


A03469
A03469-012
部首筆畫  - 09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康熙字典.艸部》。

《漢語大字典.艸部》。


=>N00442」之異體。

A03469
A03469-003
部首筆畫  - 09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上聲.皓韻》。


注音 ㄘㄠˇ
漢語拼音 cǎo
研訂者 李鍌
內容

」為「草」之異體。《說文解字.艸部》:「,草斗,櫟實也。一曰象斗。從艸,早聲。」《集韻.上聲.皓韻》:「、草、,《說文》:斗,櫟實也。隸作草、,通作皁。」《類篇.艸部》:「,在早切,《說文》:斗,櫟實。」《四聲篇海.艸部》:「,昨早切,草斗,櫟子也。」《字彙補.艸部》:「,在早切,音皁。《說文》:斗,櫟實也;隸作草,俗既以草為艸木字,別作皁字為柞櫟之皁。」《康熙字典.艸部》、《中文大辭典.艸部》、《漢語大字典.艸部》、《中華字海.艸部》,並引《集韻》之說。按《說文解字.甲部》:「,古文甲。」是則篆文「」,楷書可作「」,作「草」者,隸變也。今以「草」為正字,則「」自為異體矣。

A03469
A03469-004-1
部首筆畫  - 10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說文.艸部》段注云。


注音 ㄘㄠˇ
漢語拼音 cǎo
研訂者 李鍌
內容

」為「草」之異體。《說文解字.艸部》:「,草斗,櫟實也。一曰象斗。從艸,早聲。」《康熙字典.艸部》下云:「,《字彙》:見石鼓文。按石鼓文作,非,音義俱未詳。」《中文大辭典.艸部》:「,草之籀文。《說文》草段注:草,籀文作。」《漢語大字典.艸部》:「,同草。《字彙.艸部》:,見周宣王石鼓文。或作草。石鼓文作原第四:□□□,為世(三十)里。」《中華字海.艸部》:「,同草。見《字彙》。」按今查《古文字類篇.草字》、《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卷一》並引石鼓文有作「」者,「」字蓋其楷化,《說文.艸部》「草」字段注:「草,籀文作。」然則「」為「草」之異體可知矣。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隸字源
上聲.三十二皓.頁302.右
上聲.三十二皓.頁302.右
隸辨
卷三.上聲.三十二晧.頁421
金石文字辨異
碑別字新編
敦煌俗字譜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上聲.三十二皓.采早切.頁401
上聲.三十二皓.在早切.頁401
集韻考正
類篇
四聲篇海(明刊本)
六書正譌
上聲.十九皓韻.頁98.左
上聲.十九皓韻.頁99.右
宋元以來俗字譜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康熙字典
經典文字辨證書
卷一.艸部.頁4.右
古今正俗字詁
卷上.頁14
字辨
彙音寶鑑
卷三.高上上聲.頁293.左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5 8:1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