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3473A03473A03473A03473A03473A03473A03473A03473A03473A03473A03473
A03473A03473
字號A03473正字 - 06 - 10 
說文釋形大徐本:,艸木多益。从艸,兹省聲。(子之切)
段注本:,艸木多益。从艸,絲省聲。(子之切)
注音(一)ㄗ (二)ㄘˊ
漢語拼音(一)zī (二)cí
釋義

()

1. 更加。通「滋」。《說文解字.艸部》:「茲,草木多益。」《說文解字.水部.滋字》:「滋,益也。」清.段玉裁.注:「此字從水茲為水益也;凡經傳增益之義多用此字,亦有用茲者。」《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下》:「賦斂茲重,而百姓屈竭。」《梁書卷四七孝行列傳.甄恬》:「恬既孝行殊異,聲著邦壤,敦風厲俗,弘益多。」

2. 年、時。《孟子.滕文公下》:「今茲未能,請輕之,以待來年。」《呂氏春秋士容論上農》:「今美禾,來美麥。」《文選.古詩十九首.生年不滿百》:「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

3. 現在。《史記.卷七一.樗里子甘茂列傳.甘茂》:「今臣生十二歲於茲矣,君其試臣,何遽叱乎?」南朝梁.任昉〈天監三年策秀才文〉:「朕立諫鼓,設謗木,於三年矣。」清王念孫〈廣雅疏證序〉:「殫精極慮,十年於。」

4. 此。《廣韻.平聲.之韻》:「茲,此也。」《書經大禹謨》:「帝念哉!念,釋。」《論語.子罕》:「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三國魏.王粲登樓賦〉:「登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唐李白〈送友人〉詩:「揮手自去,蕭蕭班馬鳴。」

5. 於。晉.袁宏〈三國名臣序贊〉:「公衡仲達,秉心淵塞,媚一人,臨難不惑。」唐張蘊古〈大寶箴〉:「恢漢高大度,撫庶事,如履薄臨深,戰戰慄慄。」

6. 姓。如春秋時魯國有茲無還。

=>「」之異體。

()ˊ

國名。《廣韻.平聲.之韻》:「龜茲,國名;龜音丘。」龜茲,漢代西域國之一,位新疆庫車、沙雅二縣之間。

A03473
A03473-019
部首筆畫  - 08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中華字海.部》。

《廣碑別字.十畫.茲字》引〈魏蘇屯墓誌〉。


A03473
A03473-020-1
部首筆畫  - 03 - 06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平聲.之韻》。

《字彙.部》。

《中文大辭典.部》。


#「C03225」另兼正字。
=>」之異體。
=>」之異體。

A03473
A03473-008
部首筆畫  - 05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艸部.茲字》引〈唐甯思真墓誌〉。

《中華字海.部》。


A03473
A03473-014
部首筆畫  - 07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畫.茲字》引〈魏內司楊氏墓誌〉。

《中華字海.人部》。


A03473
A03473-011
部首筆畫  - 09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畫.茲字》引〈魏元融墓誌〉。

《中華字海.山部》。


A03473-005-1
部首筆畫  - 05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彙音寶鑑.龜上平聲》。

《漢語大字典.部》。


#「」另兼正字。

注音 (1)ㄗ (2)ㄘˊ #ㄗ
漢語拼音 (1)zī (2)cí #zī
研訂者 李添富
內容

「玆」為「茲」之異體。茲,段注本《說文解字.艸部》作「」,云:「艸木益多,從艸絲省聲。」隸變作「茲」,或作「」。今考《彙音寶鑑.龜上平聲》云:「玆,艸木多也,此也。茲,同上。」《異體字手冊.八畫》則謂「玆」為「」之誤字。而《佛教難字字典.艸部》則以「玆」為「茲」之古文例字。《漢語大字典.亠部》則引清吳大澂《說文古籀補》云:「《說文解字.艸部》,草木多益。《玄部》,黑也。今經典二字多通用。」按《說文解字.艸部》草木多益字作「茲」,《說文解字.玄部》黑也字作「玆」,二字原異,只以形體相近,故後世多有混用者,今以字書有據,故可收「玆」字為「茲」字之異體。

#「」另兼正字。

A03473
A03473-012
部首筆畫  - 04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廣碑別字.十畫.字》引〈清泰安關帝廟建殿題字〉。


A03473
A03473-010
部首筆畫  - 05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中華字海.八部》。


=>」之異體。

A03473-001
部首筆畫  - 05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正字通.艸部》。


注音 (1)ㄗ (2)ㄘˊ
漢語拼音 (1)zī (2)cí
研訂者 李添富
內容

」為「茲」之異體。茲,段注本《說文解字.艸部》作「」,云:「艸木多益,從艸絲省聲。」今考《正字通.艸部》云:「,古文茲。見史註。舊本闕。」《康熙字典.艸部》、《中文大辭典.艸部》、《漢語大字典.艸部》、《中華字海.部》亦皆引《正字通》定「」同「茲」。今以字書有據,故可收「」字為「茲」字之異體。

A03473-002
部首筆畫  - 06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隸辨.平聲.之韻.字》引〈孔宙碑〉。

 


=>」之異體。

注音 (一)(1)ㄗ (2)ㄘˊ (二)ㄗ
漢語拼音 (一)(1)zī (2)cí (二)zī
研訂者 李添富
內容

()

」為「茲」之異體。茲,段注本《說文解字.艸部》作「」,云:「艸木多益,從艸絲省聲。」今考《隸辨.平聲.之韻》引〈孔宙碑〉作「」,並注云:「《干祿字書》通茲。」又《廣韻.平聲.之韻》、《異體字手冊.八畫》、《宋體母稿異體字.艸部》皆作「」,《漢語大字典.八部》亦云:「同茲。」按《隸辨.卷六.偏旁》云:「艸,從二,在上者或作艸、屾,亦省作,經典相承用此字。亦變作,或作,與字異文相混,或作,與C11383字省文相混。」然則作「」者,蓋「艸」頭隸變作「」故也。故可收「」字為「茲」字之異體。

()

=>」之異體。

A03473
A03473-017
部首筆畫  - 06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廣碑別字.十畫.茲字》引〈唐濟南郡禹城縣令李庭訓墓誌〉。


A03473
A03473-015
部首筆畫  - 06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廣碑別字.十畫.茲字》引〈魏元融墓誌〉。


A03473
A03473-003
部首筆畫  - 08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康熙字典.艸部》。


注音 (1)ㄗ (2)ㄘˊ
漢語拼音 (1)zī (2)cí
研訂者 李添富
內容

」為「茲」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艸部》作「」,云:「艸木多益,從艸絲省聲。」今考《康熙字典.艸部》云:「,《集韻》茲古作。」《中文大辭典.艸部》亦謂《集韻》茲古作。至《漢語大字典.艸部》、《中華字海.部》則皆據《康熙字典》謂「」同「茲」。按《集韻.平聲.之韻》云:「滋,古作。」而《字彙補.艸部》云:「,《集韻》古滋字。」《集韻》作「」、「」者,蓋「」、「」之形訛也。據《集韻》及《字彙補》可知「」字乃「」字之古文,《康熙字典》定為「」字之古文,或其疏也。唯雖或《康熙字典》有疏,後世字書亦相沿而誤,「」字可收為「茲」字之異體則無訛。

A03473
A03473-006
部首筆畫  - 09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支韻.字》引〈漢開母廟石闕銘〉。


A03473
A03473-007
部首筆畫  - 10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艸部.茲字》引〈周夏承原造象記〉。

《中華字海.部》。


A03473
A03473-016
部首筆畫  - 10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艸部.茲字》引〈魏相州刺史元宥墓誌〉。

《佛教難字字典.艸部》。


=>」之異體。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校正甲骨文編
金文編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隸字源
平聲.七之.頁43.左
隸辨
卷一.平聲.七之.頁64.左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敦煌俗字譜
干祿字書
平聲.頁4.左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平聲.七之.津之切.頁53
平聲.七之.津之切.頁53
集韻考正
類篇
四聲篇海(明刊本)
字鑑
卷一.平聲.七之.頁15.左
六書正譌
平聲.四支脂之韻.頁19.右
俗書刊誤
卷一.平聲.二支.頁542.上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經典文字辨證書
卷一.艸部.頁5.右
增廣字學舉隅
卷二.更用各字.頁291
彙音寶鑑
卷六.亀上平聲.頁467.左
卷六.亀上平聲.頁467.左
卷六.亀下平聲.頁478.右
異體字手冊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卷一.平聲.七之.頁41.右
宋體母稿異體字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2 18: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