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舟、船。晉.左思〈吳都賦〉:「於是乎長鯨吞航,修鯢吐浪。」元.馬致遠〈壽陽曲.遠浦帆歸〉曲:「夕陽下,酒旆閑,兩三航未曾著岸。」
2. 連舟而成之浮橋。《淮南子.氾論》:「古者大川名谷,衝絕道路,不通往來也,乃為窬木方版以為舟航。」
3. 船行水上。。唐.韓愈〈答張徹〉詩:「疊雪走商嶺,飛波航洞庭。」
4. 飛機之行走。如「巡航」、「導航」。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畫.航字》引〈魏元顯墓誌〉。
《偏類碑別字.舟部.航字》引〈魏嵩陽寺碑〉。
《六朝別字記新編.嵩陽寺碑》。
《佛教難字字典.舟部》。
《經典文字辨證書.方部》。
「斻」為「航」之異體。《說文》無「航」字。《玉篇.舟部》:「航,何當切。船也。」《說文解字.方部》有「斻」字,云:「方舟也,從方亢聲。〈禮〉:天子造舟,諸侯維舟,大夫方舟,士特舟。臣鉉等曰:今俗別作航,非是。胡郎切。」《集韻.平聲.唐韻》見「航杭」注云:「或從舟,從木,亦作。」《龍龕手鏡.舟部》、《龍龕手鑑.舟部》、《類篇.舟部》航,皆訓方舟也。《經典文字辨證書.方部》收錄「斻」,正。「航」,俗。《中華字海.舟部》說「斻」同「航」。且《異體字手冊.十畫》航,收本字,俗字。《古今正俗字詁.字》:「,方舟也,從方亢聲,今作航,俗字也。」俗字「航」既已通用,今乃以「斻」字為其異體也。
《偏類碑別字.舟部.航字》引〈魏孫遼浮圖銘〉。
《龍龕手鑑.舟部》。
《偏類碑別字.舟部.航字》引〈唐多寶塔銘〉。
《中華字海.舟部》。
《重訂直音篇.卷五.舟部》。
「」為「航」之異體。「航」字《說文》未見。《重訂直音篇.卷五.舟部》航,音杭,船也。方舟。並引「」、「」同「航」。「」之字形,亦常見於書法連筆或碑體。《中國書法大字典.舟部》航,引〈啟法寺碑〉、〈多寶塔碑〉與〈柳公權〉字體皆作「」。《書法字彙.舟部》亦引〈唐顏真卿.多寶塔碑〉「」之字形。今《中華字海.舟部》航字,引《直音篇》,收「」。注云:同「航」。以此故收「」為「航」之異體。
《碑別字新編.十畫.航字》引〈隋王夫人成公墓誌〉。
《偏類碑別字.舟部.航字》引〈唐景教流行中國碑〉。
《龍龕手鏡.舟部》。
「」為「航」之異體。「航」,《說文》未見。《龍龕手鏡.舟部》、《龍龕手鑑.舟部》皆以航為正字,戶郎反,方舟也。且引「」為其俗字。《集韻.平聲.唐韻》亦以「」同「航」。《類篇.舟部》航,或從行,以航同字。《異體字手冊.十畫》航,亦收俗字「」。《重訂直音篇.卷五.舟部》、《中華字海.舟部》皆引「」同「航」。既有所本,收「」為「航」之異體也。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