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指以舌舔食。《說文解字.舌部》:「舓(舐),以舌取食也。」後泛指以舌舔物。如:「舐犢之愛」。《莊子.列禦寇》:「秦王有病召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儒林外史》第二四回:「和尚慌到牛跟前跪下,牛伸出舌頭來舐他的頭。」
2. 如舌舔般地沾取。《警世通言.第三卷.王安石三難蘇學士》:「舉筆舐墨,依韻續詩兩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關鍵文獻〕
《字彙.口部》。
《集韻.上聲.紙韻》。
《字彙.犬部》。
《漢語大字典.犬部》。
《玉篇.舌部.字》。
《四聲篇海.舌部》。
「」為「舐」之異體。《說文解字.舌部》篆作「」,云:「以舌取食也。從舌易聲。神切。,,或從也。」《龍龕手鏡.舌部》收古「」、「」俗通「」。《玉篇.舌部.字》,同舐,同。《廣韻.上聲.紙韻》,同,俗作舐。《四聲篇海.舌部》舐、二同。凡此皆同字異形也,《說文》本作,或從也作。而俗又作舐。然今以俗字「舐」為楷體正字,故收或體字「」為「舐」之異體。
《中華字海.舌部》。
《唐.釋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一.正法念經》。
《重訂直音篇.卷一.舌部》。
「」為「舐」之異體。《說文解字.舌部》篆作「」,云:「以舌取食也。從舌易聲。神切。,,或從也」。「」之字形,見於《龍龕手鏡.舌部》與、同。《重訂直音篇.卷一.舌部》舐,、、並同。故凡此皆同字異形也,今楷體正字通行「舐」,故以「」為「舐」之異體也。
《正字通.舌部》。
《中文大辭典.舌部》。
《敦煌俗字譜.舌部.舐字》引〈中103.1035.上9〉。
《龍龕手鏡.舌部》。
「」為「舐」之異體。《說文解字.舌部》篆作「」,云:「以舌取食也。從舌易聲。神切。,,或從也」。《龍龕手鏡.舌部》收古「」、「」俗通「」。《玉篇.舌部.字》,同舐。《廣韻.上聲.紙韻》,俗作舐。又《字彙.舌部》,同舐。《說文》本作,而俗作舐,然今以俗字「舐」通行,且為楷體正字,故收本字「」為「舐」之異體。
「」為「舐」之異體。《龍龕手鏡.舌部》收俗字、同。《說文解字.舌部》篆作「」,或從也作「」。義訓以舌取食也。《集韻.上聲.紙韻》同、舐、,云:「或從也,從氏,從是」。則知凡此同字異形,於義無別。故依據《字彙.舌部》、,同舐。《正字通.舌部》,、、舐同。今《異體字手冊.十畫》舐,收為或體。故「」當為「舐」之異體也。
《康熙字典.備考.舌部》。
《龍龕手鑑.舌部》。
「」為「舐」之異體。《龍龕手鑑.舌部》收「、、、、」等八字,注云:「神紙反。以舌取物也。」《說文.舌部》只收「、」二字。《字彙補.舌部》「」下云:「同。」《康熙字典.備考.舌部》「」下云:「《篇海類編》同舐。」《中文大辭典.舌部》「」下云:「與舐同。《篇海》、同舐。」《漢語大字典.舌部》下亦云:「同舐。《龍龕手鑑.舌部》:,同舐。」按:字從舌、是聲,音義與、、舐同,今定「舐」為正,、、皆其異體,故「」亦當為「舐」之異體字。
《字彙補.舌部》。
《龍龕手鑑.齒部》。
《康熙字典.備考.齒部》。
《中文大辭典.齒部》。
《四聲篇海.齒部》。
《字彙補.齒部》。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