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3398A03398A03398A03398A03398A03398A03398A03398A03398A03398A03398A03398A03398
A03398A03398A03398A03398A03398A03398A03398A03398A03398A03398A03398A03398A03398
字號A03398正字 - 07 - 14 
說文釋形大徐本:,黨與也。从,从与。,古文與。(余呂切)
段注本:,黨與也。从舁、与。,古文與。(余呂切)
注音(一)ㄩˇ (二)ㄩˋ (三)ㄩˊ
漢語拼音(一)yǔ (二)yù (三)yú
釋義

()ˇ

1.  朋黨。《說文解字.舁部》:「與,黨與也。」《史記.卷八九.張耳陳餘列傳》:「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彊。」漢書.卷六三.武五子傳.燕剌王劉旦》:「群臣連與成朋,非毀宗室。」

2.  盟國、友邦。《荀子.王制》:「王奪之人,霸奪之與,彊奪之地。」《戰國策.齊策二》:「韓齊為與國。」

3.  類、同類。《國語.周語下》:「夫禮之立成者為飫,昭明大節而已,少典與焉。」宋.張載《張子全書.卷一.西銘》:「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4.  親附、交往。《禮記.禮運》:「諸侯以禮相與,大夫以法相序。」《宋史.卷三三六.列傳.司馬光》:「所言盡害政之事,所與盡害政之人。」

5.  贊同、讚許。《論語.先進》:「夫子喟然歎曰:『吾與點也!』」《資治通鑑.卷三二.漢紀二四.成帝綏和元年》:「傳不云乎:『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6.  跟隨。《國語.齊語》:「桓公知天下諸侯多與己也,故又大施忠焉。」《淮南子.墬形》:「蛤蟹珠龜,與月盛衰。」

7.  給予。如:「贈與」、「授與」。《孟子.離婁下》:「可以與,可以無與。」《韓非子.忠孝》:「此明君且常與,而賢臣且常取也。」

8.  援助、支持。《老子》第七九章:「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唐.陳子昂〈感遇〉詩三八首之一七:「豈無當世雄,天道與胡兵。」

9.  抵擋、對付。《史記.卷三四.燕召公世家》:「龐暖易與耳。」《宋史.卷三六五.列傳.岳飛》:「以為諸帥易與,獨飛不可當。」

10.  爭戰。《左傳.哀公九年》:「宋方吉,不可與也。」晉.杜預.注:「不可與戰。」《國語.越語下》:「彼來從我,固守勿與。」

11.  相較。《漢書.卷三四.韓彭英盧吳傳.韓信》:「大王自料勇悍仁彊,孰與項王?」唐.李商隱〈送從翁從東川弘農尚書幕〉詩:「甘心與陳阮,揮手謝松喬。」

12.  等待、等候。《論語.陽貨》:「日月逝矣,歲不我與。」《楚辭.屈原.離騷》:「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

13.  當連詞:

(1)   表示並列關係,相當於「和」、「同」。《儀禮.大射禮》:「工人士與梓人升自北階兩楹之間。」《論語.公冶長》:「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2)   表示選擇關係,相當於「與其」。《韓非子.難二》:「與吾得革車千乘,不如聞行人燭過之一言也。」《史記.卷八三.魯仲連鄒陽列傳.魯仲連》:「與人刃我,寧自刃。」

(3)   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如果」。《漢書.卷三○.藝文志》:「與不得已,魯最為近之。」

14.  當介詞:

(1)   表示被動,相當於「被」。《戰國策.秦策五》:「遂與勾踐禽,死於干隧。」

(2)   表示把對方進行處置,相當於「把」、「將」。宋.王安石〈題正覺相上人籜龍軒〉詩:「不須乞米供高士,但與開軒作勝遊。」宋.莫崙〈水龍吟〉:「也擬與愁排遣,奈江山遮攔不斷。」

(3)   表示交與,相當於「和」、「同」。《史記.卷四八.陳涉世家》:「獨守丞與戰譙門中。」唐.柳宗元〈捕蛇者說〉:「曩與吾祖居者,今其室十無一焉。」

(4)   表示趨向,相當於「向」、「對」。《孟子.公孫丑下》:「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宋.陳師道〈登快哉亭〉詩:「城與清江曲,泉流亂石間。」

(5)   表示憑藉,相當於「以」。《易經.繫辭上》:「是故,可與酬酢,可與佑神矣。」《荀子.強國》:「故凡得勝者,必與人也;凡得人者,必與道也。」

(6)   表示關切,相當於「為」、「替」。《戰國策.楚策四》:「令辛戎告楚曰:『毋與齊東國,吾與子出兵矣。』」《漢書.卷一.高帝紀上》:「漢王為義帝發喪。」

(7)   表示對待,相當於「於」。《公羊傳.莊公十三年》:「桓公之與戎狄,驅之爾。」《史記.卷四一.越王句踐世家》:「吳有越,腹心之疾;齊與吳,疥癬也。」

15.  通「舉」:

(1)   推舉。《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2)   盡皆、全。《易經.無妄卦》:「天下雷行,物與無妄。」《墨子.天志中》:「天下之君子,與謂之不詳者。」

()ˋ

1.  參預。如:「參與」、「與會」。《漢書.卷九九.王莽傳上》:「以光為太師,與四輔之政。」《三國志.卷五六.吳書.朱治朱然呂範朱桓傳.朱桓》:「是時全琮為督,權又令偏將軍胡綜宣傳詔命,參與軍事。」

2.  干涉、干預。《國語.魯語下》:「是故天子……日中考政,與百官之政事。」宋.范成大〈次韻時敘〉詩:「作詩惜春聊復爾,春亦何能與人事?」

3.  相干、關係。《史記.卷一一一.衛將軍驃騎列傳》:「人臣奉法遵職而已,何與招士?」清.譚嗣同《仁學》三二:「一姓之興亡,渺渺乎小哉,民何與焉?」

()ˊ

當助詞,置於句末:

(1)  表示感嘆,同「歟」。《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2)  表示疑問、反詰,同「歟」。東周戰國.屈原〈漁父〉:「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漢.王充《論衡.刺孟》:「沈同以其私問曰:『燕可伐與?』」

A03398-019
部首筆畫  - 03 - 04 
內容

〔關鍵文獻〕

《敦煌俗字譜.臼部.與字》引〈中16.112.下-4〉。

《玉篇.部.与字》。

《漢語大字典.一部》。


#「」另兼正字。

A03398
A03398-032
部首筆畫  - 05 - 06 
內容

〔關鍵文獻〕

《中華字海.一部》。


A03398
A03398-033
部首筆畫  - 10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古文四聲韻.上聲.語韻》。


A03398
A03398-013
部首筆畫  - 05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臼部.與字》引〈唐工部尚書崔泰墓誌〉。

《中華字海.八部》。


A03398
A03398-006
部首筆畫  - 06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上聲.語韻》引〈周憬功勳銘〉。


A03398
A03398-035
部首筆畫  - 06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宋元以來俗字譜.臼部》引〈東記〉。

《廣碑別字.十四畫.與字》引〈明司子忠淑人王氏墓誌〉。


A03398
A03398-002
部首筆畫  - 07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八部》。

《漢語大字典.八部》。


A03398
A03398-027
部首筆畫  - 07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宋元以來俗字譜.臼部》引〈嶺南逸事〉。

《中華字海.八部》。


A03398
A03398-017
部首筆畫  - 10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四畫.與字》引〈魏閭伯昇墓誌〉。


A03398
A03398-025
部首筆畫  - 10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宋元以來俗字譜.臼部》引〈太平樂府〉等。

《中華字海.八部》。


A03398
A03398-031
部首筆畫  - 10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佛教難字字典.臼部》。


A03398
A03398-011
部首筆畫  - 11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臼部.與字》引〈魏比丘道記〉。

《中華字海.八部》。


A03398
A03398-012
部首筆畫  - 12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臼部.與字》引〈唐楊夫人合葬殘墓誌〉。


A03398
A03398-009
部首筆畫  - 12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上聲.語韻.與字》引〈唐呂秀巖景教流行碑〉。


A03398
A03398-003
部首筆畫  - 04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康熙字典.廾部》。

《中文大辭典.廾部》。


A03398
A03398-001
部首筆畫  - 04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玉篇.舁部.與字》。


注音 (1)ㄩˊ (2)ㄩˇ (3)ㄩˋ
漢語拼音 (1)yú (2)yǔ (3)yù
研訂者 張文彬
內容

」為「與」之異體。音ˊˇˋ

《說文解字.部》:「,黨與也。從從与。,古文與。」徐鉉余呂切。「與」字《廣韻》有「以諸」、「余呂」、「羊洳」三切,今音相當於ˊˇˋ三音。《玉篇.舁部》:「與,黨也,用也。,古文。」《廣韻.上聲.語韻》:「與,善也,待也。,古文。」《集韻.上聲.語韻》:「與古作。」

按:「」為《說文》所載古文「」之楷化。「與」從「」從「与」,古文省「」為「廾」。「」訓「共舉」,「廾」訓「竦手」,亦有舉意。

A03398
A03398-004
部首筆畫  - 04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中文大辭典.廾部》。


A03398
A03398-034
部首筆畫  - 04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古文四聲韻.上聲.語韻》。


A03398
A03398-028
部首筆畫  - 04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康熙字典.臼部》。


=>」之異體。
=>輿」之異體。

A03398
A03398-016
部首筆畫  - 07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四畫.與字》引〈魏于景墓誌〉。

《中華字海.八部》。


A03398
A03398-008
部首筆畫  - 07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隸辨.上聲.語韻.字》引〈北海相景君銘〉。

《中華字海.八部》。


A03398
A03398-018
部首筆畫  - 07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四畫.與字》引〈魏王悅墓誌〉。

《中華字海.八部》。


A03398
A03398-007
部首筆畫  - 07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上聲.語韻》引〈堂邑令費鳳碑〉。


A03398
A03398-005
部首筆畫  - 08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中文大辭典.臼部》。


A03398
A03398-014
部首筆畫  - 10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臼部.與字》引〈齊泉郡王劉悅墓誌〉。


A03398
A03398-022
部首筆畫  - 14 - 21 
內容

〔關鍵文獻〕

《類篇.血部》。


=>C11235」之異體。

A03398
A03398-020-1
部首筆畫  - 14 - 21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上聲.語韻》。

《康熙字典.臼部》。

《中華字海.八部》。


#「C11235」另兼正字。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金文編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簡文字類編
漢隸字源
上聲.八語.頁261.左
上聲.八語.頁261.左
隸辨
卷三.上聲.八語.頁360.左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敦煌俗字譜
干祿字書
上聲.頁10.右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平聲.九魚.羊諸切.頁69
上聲.八語.演女切.頁332
去聲.九御.羊姦切.頁493
上聲.十五海.倚亥切.頁350
上聲.八語.演女切.頁332
類篇
四聲篇海(明刊本)
字鑑
卷三.上聲.八語.頁49.左
六書正譌
上聲.六語韻.頁82.右
宋元以來俗字譜
俗書刊誤
卷一.平聲.四魚.頁542.下
卷二.上聲.四語.頁549.下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經典文字辨證書
卷一.*部.頁14.左
增廣字學舉隅
卷四.一字數音.頁579.右
古今正俗字詁
卷下.頁229
字辨
彙音寶鑑
卷六.居下去聲.頁531.左
卷六.居上上聲.頁508.右
卷六.居下平聲.頁525.左
異體字手冊
簡化字總表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簡體字表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1 14:4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