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餚饌多而豐盛。《說文解字.肉部》:「腆,設膳腆。」晉.荀氏《靈鬼志.外國道人》:「止住籠中,飲食器物羅列,肴饍豐腆亦辦,反呼擔人食。」宋.洪邁《夷堅志.卷一○.王左丞進用》:「凡合用筆墨、紙硯、糊匣、剪刀、壓尺、硯滴一一畢備,續又具饌甚腆。」 2. 豐厚。《左傳.襄公十四年》:「我先君惠公,有不腆之田,與女剖分而食之。」晉.陶淵明〈絰鏌士〉詩七首之七:「惠孫一晤歎,腆贈竟莫酬。」 3. 善、美好。《禮記.郊特牲》:「幣必誠,辭無不腆。」金.元好問〈平章政事壽國張文貞公神道碑〉:「某竊自念言,不腆之文,顧無足以紀公之美,且不能繼於高公之文之後,固宜以不敏辭。」 4. 厚顏。南朝梁.沈約〈奏彈王源〉:「明目腆顏,曾無愧焉。」元.石君寶《秋胡戲妻》第三折:「這廝睜著眼,覷我罵那死屍,腆著臉,看我咒他上祖。」 5. 凸出、挺出。元.鄭光祖《梅香》第四折:「那窮酸每一投得了官呵,胸腆在九霄雲外。」《儒林外史》第三回:「屠戶橫披了衣服,腆著肚子去了。」 6. 「靦腆」:心中羞澀、難為情而表現於顏面。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未語人前先靦腆,櫻桃紅綻,玉粳白露,半晌恰方言。」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一○齣:「俺的睡情誰見?則索因循靦腆。」或作「愐」、「緬腆」、「靦腆」、「緬靦」、「靦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