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咶」為「聒」之異體。「聒」之篆文作「
」,《說文解字.耳部》:「讙語也。從耳
聲。」(大徐本「讙」作「
」)隸定當作「
」,今則通行省作「聒」。「咶」字,《廣韻》凡三見:1.怪韻:「鼻息。」火怪切;2.夬韻:「息聲。」火夬切;3.鎋韻:「息也。」下刮切。實者此字歷來除「火怪切」外,尚有「善指切」、「胡化切」、「古活切」等,說詳「話」字條。
「咶」字之為「聒」,不見字書,然《降魔變文》曰:「香芬芳而撲鼻,鳥噪咶而和嗚。」蒲松齡《聊齋俚曲集.磨難曲》第十三回:「鬧吵吵咶殺人,只待將鳴蟬罵。」此二「咶」即「聒」也。據此,「咶」、「聒」同為一字,雖不見字書,然文獻有據,為異體可從,故可收。
#「咶」另兼正字。
(二)
=>「話」之異體。
(三)
=>「舐」之異體。
#「咶」另兼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