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動物之聽覺與平衡器官。可分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說文解字.耳部》:「耳,主聽也。」《詩經.大雅.抑》:「匪面命之,言提其耳。」《山海經.北山經》:「單張之山,其上無草木,有獸焉,其狀如豹而長尾,人首而牛耳,一目。」 2. 聞、聽。《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中大夫,晉重列也。今無功而受,非晉臣之意,君其耳而未之目邪?」《漢書.卷九七.外戚傳上.孝景王皇后》:「又耳曩者所夢日符,計未有所定。」 3. 附於器物兩旁的耳狀提把。《易經.鼎卦.六五》:「鼎,黃耳金鉉。」《史記.卷二八.封禪書》:「有雉登鼎耳雊,武丁懼。」 4. 指形狀似耳之物。如:「木耳」、「銀耳」。 5. 當語氣詞: (1) 位於句末,表肯定之意。相當於「啊」、「了」。《史記.卷一一○.匈奴列傳》:「且所給備善則已;不備,苦惡,則候秋孰,以騎馳蹂而稼穡耳。」《宋史.卷三二一.列傳.豐稷》:「巨浸連天,風濤固其常耳,憑仗威靈,尚何畏!」 (2) 位於句末,表限制之意。相當於「而已」、「罷了」。《論語.陽貨》:「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聊齋志異.卷一一.陳雲棲》:「怙恃俱失,暫寄此耳。」 6. 姓。如明代有耳元明。 7. 二一四部首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