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米和羹或和以其他食物製成之食品。《說文解字.米部》:「糂,以米和羮也。……糝,古文糂,从參。」宋.陸游〈晨起偶題〉詩:「風爐歙缽生涯在,且試新寒芋糝羹。」
2. 飯粒。《說文解字.米部》「糂」字清.段玉裁.注:「今南人俗語曰米糝飯,糝謂孰者也。」晉.江統〈徙戎論〉:「若有窮乏糝粒不繼者,故當傾關中之穀,以全其生生之計。」《董西廂》卷二:「裹一頂紅巾,珍珠如糝飯。」
3. 撒落、散開。唐.李白〈春感〉詩:「榆莢錢生樹,楊花玉糝街。」
〔關鍵文獻〕
《四聲篇海.米部》。
《康熙字典.米部》。
段注本《說文.米部》。
「」為「糝」之異體。糝,段注本《說文解字.米部》作「」,云:「,以米和羹也。從米,甚聲。一曰粒也。,籀文糂,從朁。糝,古文糂,從參。」段注云:「按《廣韻》、《集韻》、《類篇》、《干祿字書》皆有『』字,云:密漬瓜食也。桑感切。蓋糝有零星之義,故今之小菜,古謂之糝,別製其字作『』。」據此,則「」為「糝」之異體。
《龍龕手鑑.米部》。
《字彙補.米部》。
(一)
「」為「糝」之異體。糝,段注本《說文解字.米部》作「」,云:「,以米和羹也。從米,甚聲。一曰粒也。,籀文糂,從朁。糝,古文糂,從參。」「」形見於《龍龕手鑑.米部》,謂為「糂」之俗字;又見於《字彙補.米部》,云:「思感切。音糂。羹糂。」則其音義與「糂」俱合,應予收錄。
(二)
=>「」之異體。
《正字通.米部》。
「」為「糝」之異體。糝,段注本《說文解字.米部》作「」,云:「,以米和羹也。從米,甚聲。一曰粒也。,籀文糂,從朁。糝,古文糂,從參。」「」字則改從「炎」聲,見於《龍龕手鑑.米部》,謂為「糝」之俗字,《正字通.米部》則云:「,俗糝字。」故應收錄。
=>「炒」之異體。
《漢語大字典.米部》。
凡同此偏旁,文獻多見類似變化,可視為異體演變之例。
「」為「糝」之異體。糝,段注本《說文解字.米部》作「」,云:「,以米和羹也。從米,甚聲。一曰粒也。,籀文糂,從朁。糝,古文糂,從參。」此字後世或從「炎」聲作「」,「」又更為「」之訛變,二形並見《龍龕手鑑.米部》,云:「、、,三俗。」故應予收錄。
#「」另兼正字。
《玉篇.米部.糂字》。
《廣韻.上聲.感韻》。
「糂」為「糝」之異體。糝,段注本《說文解字.米部》作「」,云:「,以米和羹也。從米。甚聲。一曰粒也。,籀文糂,從朁。糝,古文糂,從參。」則許慎以「糂」為正體。今既以「糝」為標準字,「糂」形遂為異體。此形除《說文》外,又見於《玉篇.米部》、《廣韻.上聲.感韻》等,自應收錄。
《干祿字書.上聲》。
《宋體母稿異體字.米部》。
「」為「糝」之異體。糝,段注本《說文解字.米部》作「」,云:「,以米和羹也。從米,甚聲。一曰粒也。,籀文糂,從朁。糝,古文糂,從參。」可知「」由籀文演化而成,從火朁聲,字本作「」,見於《廣韻.上聲.感韻》、《類篇.米部》等,今既以「糝」為正字,「」字《宋體母稿異體字.米部》又作「」,故應將「」收為「糝」之異體。
《類篇.米部》。
「」為「糝」之異體。糝,段注本《說文解字.米部》作「」,云:「,以米和羹也。從米,甚聲。一曰粒也。,籀文糂,從朁。糝,古文糂,從參。」可知「」由籀文演化而成,從火朁聲,字本作「」,見於《廣韻.上聲.感韻》、《類篇.米部》等,故應收錄。
《中華字海.米部》。
「」為「糝」之異體。糝,段注本《說文解字.米部》作「」,云:「,以米和羹也。從米,甚聲。一曰粒也。,籀文糂,從朁。糝,古文糂,從參。」「」形由古文「糂」演化而成,本從火參聲,訛變作「」,俗書中從「參」從「喿」常有互訛,此其一例也。「」形見於《字彙補.米部》,云:「,同糝。」應予收錄。
《龍龕手鑑.食部》。
《類篇.食部》。
「」為「糝」之異體。糝,段注本《說文解字.米部》作「」,云:「,以米和羹也。從米,甚聲。一曰粒也。,籀文糂,從朁。糝,古文糂,從參。」「」形由「糝」改換義符,見於《龍龕手鑑.食部》,謂為「糂」之俗字,又見於《類篇.食部》,云:「糝或作。」故應收錄。
《字彙補.食部》。
《康熙字典.備考.食部》。
「」為「糝」之異體。糝,段注本《說文解字.米部》作「」,云:「,以米和羹也。從米,甚聲。一曰粒也。,籀文糂,從朁。糝,古文糂,從參。」「」形由「糝」改換義符,見於《龍龕手鑑.食部》,「」又為「」之訛變,見於《字彙補.食部》,云:「《篇韻》:與同。」又《康熙字典.食部》:「《篇海類編》:與同。」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