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穀類植物所結之果實,虛有外殼而其實中空。《說文解字.禾部》:「秕,不成粟也。」《書經.仲虺之誥》:「若苗之有莠,若粟之有秕。」宋.蘇軾〈稼說〉:「故富人之稼常美,少秕而多實,久藏而不腐。」俗稱為「癟子」。
2. 不善、有名無實者。如:「秕政」。《國語.晉語七》:「公使祁午為軍尉,歿平公,軍無秕政。」《晉書.卷二.文帝紀》:「朝無秕政,人無謗言。」
〔關鍵文獻〕
《集韻.上聲.旨韻》。
《字彙補.禾部》。
《漢語大字典.禾部》。
《重訂直音篇.卷四.米部》。
《玉篇.米部.粃字》。
《正字通.米部》。
(一)
「粃」為「秕」之異體。「秕」,《說文解字.禾部》云:「:不成粟也,從禾比聲。」隸變作「秕」《玉篇.米部》曰:「粃:補履切,不成穀也,俗秕字。」《集韻.上聲.旨韻》云:「秕、粃、:《說文》:『不成粟也。』或從米,亦省。」《正字通.米部》曰:「粃:補米切,音彼,糠屬,又粟不成粒。《周書》:『若粟之有粃。』,亦作秕,故「粃」可收為「秕」之異體字。
(二)
△疑另為「紕」之異體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