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豎立之石塊或木柱。古代用來觀測日影、拴綁牲口、引棺入穴等。上或有穿孔。《說文解字.石部》:「碑,豎石也。」清.段玉裁.注:「〈聘禮〉鄭注曰:『宮必有碑,所以識日景,引陰陽也。凡碑引物者宗廟則麗牲焉。其材,宮廟以石,窆用木。』」 2. 刻上文字或圖案,豎立以作標誌、文告或紀念之石塊。北周.庾信〈預麟趾殿校書和劉儀同〉詩:「芸香上延閣,碑石向鴻都。」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誄碑》:「自後漢以來,碑碣雲起,才鋒所斷,莫高蔡邕。」 3. 文體名。刻在石上,用以頌揚功德或記載死者行誼之文詞。晉.陸機〈文賦〉:「碑披文以相質,誄纏綿而悽愴。」《南史.卷七二.文學列傳.劉勰》:「勰為文長於佛理,都下寺塔及名僧碑誌,必請勰製文。」 4. 碑上之搨摹文。可供書法臨寫或藝術研究。如:「禮器碑」、「曹全碑」、「北魏張猛龍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