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矧」之異體。「矧」字見《龍龕手鑑.矢部》,曰:「失忍反。詞也、況也、長也。」
「
」字亦見《龍龕手鑑.言部》,曰:「式引反。詞也、況也、長也。」《玉篇.言部》並同,且曰:「
,或作矧。」《廣韻.上聲.軫韻》、《集韻.上聲.軫韻》從之。
按:「矧」,本作「
」,《說文.矢部》:「況詞也。從矢引省聲。從矢,取詞之所之如矢也。」《爾雅.釋言》:「矧,況也。」郝懿行《義疏》:「矧者,
之或體也。《說文》云:『
,況詞也。從矢引省聲。』今經典通作『矧』,不省。」從矢,「取詞之所之如矢也」,而字作「
」,改從言,示詞之所言也。形構有殊,乃取象偏重不同故也,則「矧」、「
」為一字之異體有徵,故可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