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面瘡。後亦指身上所生之瘡。《說文解字.皮部》:「皰,面生气也。」《淮南子.說林訓》:「治鼠穴而壞里閭,潰小皰而發痤疽,若珠之有纇,玉之有瑕,置之而全,去之而虧。」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八.摩揭陀國上》:「王聞心懼,舉身生皰,肌膚攫裂,居未久之便喪沒矣。」
2. 指臉部皮膚因皮脂腺分泌旺盛,阻塞毛細孔所生之小痘,俗稱為「粉刺」、「青春痘」。如:「面皰」。
〔關鍵文獻〕
《集韻.去聲.效韻》。
《中文大辭典.疒部》。
《龍龕手鑑.皮部》。
《四聲篇海.皮部》。
《字彙補.皮部》。
「」為「皰」之異體。「皰」之篆文作「」,段注本《說文解字.皮部》:「面生气也。從皮包聲。」「」字見《字彙補.皮部》:「與『皰』同。」按:此字易「包」為「丹」,正示面瘡如丹丸之飽圓隆起也,與「包」義近可通,則「」為「皰」之異體信然,故可收。
《中華字海.皮部》。
「」為「皰」之異體。「皰」之篆文作「」,段注本《說文解字.皮部》:「面生气也。從皮包聲。」「」字見《集韻.去聲.效韻》:「『皰胞』,面生气。或作『胞』、『』。」《類篇.肉部》、元刊本《四聲篇海.肉部》並同。按:此字從「月」(肉),與從「皮」義同。又所從之「」,《說文.大部》:「,大也。從大卯聲。」(段注本作「丣聲」)匹貌切,與「包」古音同,且面瘡為皮之隆起者,亦有大義,是此字乃以音同義近之字改易聲符,為「皰」之異體可從,故可收。
《唐.釋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一.增一阿含經》。
《中華字海.月部》。
「」為「皰」之異體。「皰」之篆文作「」,段注本《說文解字.皮部》:「面生气也。從皮包聲。」「」字始見《龍龕手鑑.皮部》,以為「皰」之俗體。此字從「色」,與「包」形近,當是傳鈔致訛者也,故《字彙補.色部》曰:「,『皰』字之訛。」說是也。雖為形訛,然字書已錄,故可收。
《龍龕手鑑.面部》。
「」為「皰」之異體。「皰」之篆文作「」,段注本《說文解字.皮部》:「面生气也。從皮包聲。」「」字見《龍龕手鑑.面部》,以為「」之俗字。按:「」為「皰」之異體。此字從「面」,正示顏面義,而所從之「色」,當是「包」之形近而訛者,故《字彙補.面部》曰:「,『靤』字之訛。」信然也。此字固是形訛,然字書有據,故可收。
《龍龕手鑑.色部》。
「」為「皰」之異體。「皰」之篆文作「」,段注本《說文解字.皮部》:「面生气也。從皮包聲。」「」字見《龍龕手鑑.色部》,以為「」之俗字,《四聲篇海.色部》從之。按:「」為「皰」之異體。此字從「」,示顏面之義,與從「皮」義通;從「色」,當是與「包」形近而訛者,故《字彙補.部》曰:「,『』字之訛。」說是也。雖為形訛,然字書有據,故可收。
《龍龕手鑑.酉部》。
《中華字海.酉部》。
「靤」為「皰」之異體。「皰」之篆文作「」,段注本《說文解字.皮部》:「面生气也。從皮包聲。」「靤」字始見《龍龕手鑑.面部》,以為「」之正字,曰:「蒲教反,面上瘡靤也。」而《集韻.去聲.效韻》曰:「『皰靤疱』,皮教切,《說文》:『面生气也。』或從『面』,亦作『』、『疱』。」則「皰」、「靤」一字也。按:此字從「面」,正示顏面義,為「皰」之異體無疑,故可收。
《龍龕手鑑.部》。
「」為「皰」之異體。「皰」之篆文作「」,段注本《說文解字.皮部》:「面生气也。從皮包聲。」「」字始見《玉篇.部》:「傍孝切,靣瘡。」而《集韻.去聲.效韻》曰:「『皰靤疱』,皮教切,《說文》:『面生气也。』或從『面』,亦作『』、『疱』。」按:此字從「」與從「皮」義可通,或為「皰」之俗寫也,此《正字通.部》:「,俗皰字。」是也,故可收。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