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ㄓㄣˇ
1.唇潰瘍。同「胗」。《說文解字.肉部》:「胗,脣瘍也。」
2.皮膚上隆起之紅色小顆粒。如:「溼疹」、「藥疹」。明.方孝孺〈指喻〉:「左手之拇有疹焉,隆起而粟。」《紅樓夢》第二○回:「一面打掃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傳與眾人忌煎炒等物。」
3.疾病。《國語.越語上》:「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宦其子。」北魏.楊衒之《洛陽伽藍記.卷五.城北》:「遂動舊疹,纏綿經月。」
(二)彳ㄣˋ
「疢」之異體。
〔關鍵文獻〕
《佛教難字字典.疒部》。
《康熙字典.疒部》。
(一)
「」為「疹」之異體。《說文解字.肉部》:「胗,脣瘍也。從肉聲。疹,籀文胗從疒。」按根據《說文》,當脣瘍講時,疹本為胗之籀文,但後世文字分化,疹為疹粟義所專,故《正字通.疒部》云:「疹,章引切,音軫,膚創,癮疹如麻粟也。」《康熙字典.疒部》始謂「,《玉篇》俗疹字。」爾後則《佛教難字字典.疒部》疹字異體收「」字,《書法字彙.疒部》引〈淳化閣帖〉王獻之「疹」作。按偏旁寫法,形多寫作,故今定為疹之異體。
(二)
=>「疢」之異體。
「」為「疹」之異體。作為疹之異體,其形惟見於《佛教難字字典.疒部》,該字典「疹」字之異體有「」形。按楷書偏旁,凡形多作尒,則疹之作,亦此理耳。今定為疹之異體。
《正字通.疒部》。
「」為「疹」之異體。《正字通.疒部》:「,俗疹字。」《素問.本病論》:「民病膈熱,咽乾,血溢驚駭,小便赤澀,丹瘤瘡瘍留毒。」按即疹字。今據《正字通》定為疹之異體。
《廣韻.上聲.軫韻》。
「胗」為「疹」之異體。《說文解字.肉部》:「、脣瘍也。從肉聲。、籀文胗從疒。」《玉篇.疒部》:「疹,之忍切,疹,皮外小起病。籀文作胗同。」《廣韻.上聲.軫韻》:「胗,胗,皮外小起。《說文》曰:『脣瘍也。』疹,籀文。」按疹本為胗之籀文,今《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既定疹為正字,故以胗為疹之異體。
#「胗」另兼正字。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