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犛」之異體。「犛」之篆文作「
」,段注本《說文解字.犛部》:「西南夷長髦牛也。從牛
聲。」
「
」字見《龍龕手鏡.牛部》,以為與「犛」同字,《字彙.牛部》曰:「
,莫包切,音毛,小牛。」《正字通.牛部》曰:「犛牛一名貓牛,本作貓,訛作『
』。」
按:「犛」從牛
聲,里之切,《廣韻》字作「
」,〈平聲.之韻〉曰:「
,犛牛。又音茅。」而〈平聲.肴韻〉亦曰:「
,牛名,莫交切。」則「犛」又音茅(莫交切)也。又考「
」從牛苗聲,「苗」者武鑣切,則「犛」、「苗」二字發聲同為脣聲,收音俱屬曾氏運乾古音之陰聲夭攝,是二字同音也,則「犛」之作「
」乃以同音字改易聲符也,《正字通》所謂「犛牛又名貓牛」是也,故可收。
#「
」另兼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