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說文》作「」。大徐本:,水泉本也。从灥出厂下。,篆文从泉。臣鉉等曰:「今别作源,非是。」(愚原切)段注本:,水本也。从灥出厂下。,篆文从泉。(愚原切)
1. 水流之出處。如:「水源」、「泉源」、「飲水思源」。《國語.晉語一》:「伐木不自其本,必復生;塞水不自其源,必復流。」唐.李嶠〈河〉詩:「源出崑崙中,長波接漢空。」
2. 根本、由來。《韓非子.主道》:「是以明君守始以知萬物之源,治紀以知善敗之端。」漢.班固〈東都賦〉:「嗜欲之源滅,廉恥之心生。」
3. 探求。《南史.卷二○.列傳.謝弘微》:「以易限之鑒,鏡難源之才。」
4. 姓。如唐代有源乾曜。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源字》引〈魏王僧墓誌〉。
《說文.部》。
(二)
「」為「源」之異體。,《說文解字.部》云:「,水本也,從出厂下。,篆文從泉。」又《字彙.厂部》收此字,云:「同源。」則為源之異體無誤,《異體字字典》可收。
(一)
=>「原」之異體。
段注本《說文.部》。
「」為「源」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部》云:「水本也,從出厂下。」《字彙.厂部》收此字,云:「古源字。」則為源之異體無誤,《異體字字典》可收。
《廣韻.平聲.元韻》。
「」為「源」之異體。,見《廣韻.平聲.元韻》,云:「《說文》本作,篆文省作原,後人加水。」據此,則源本「」之後起字,故以為源之異體可知無誤,《異體字字典》當收。
《集韻.平聲.元韻》。
「」為「源」之異體。源,《玉篇.水部》云:「語袁切,水本也。」,見《集韻.平聲.元韻》,云:「,亦作原、源。」又《廣韻.平聲.元韻》有字,云:「《說文》本作,篆文省作原,後人加水。」按:原字篆文作「」,隸定作,後加水作源,則為源之異體可知,《異體字字典》可收。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源字》引〈隋張伻墓誌〉。
《漢隸字源.平聲.元韻.源字》引〈酸棗令劉熊碑〉。
《偏類碑別字.水部.源字》引〈唐張君夫人秦氏墓誌〉。
《碑別字新編.十三畫.源字》引〈隋郭王墓誌〉。
《漢隸字源.平聲.元韻.源字》引〈李翕析里橋郙閣頌〉。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