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字號A02258正字 - 09 - 12 
說文釋形大徐本:,損也。从水,戈聲。(古斬切)
段注本:,損也。从水,咸聲。(古斬切)
注音ㄐㄧㄢˇ
漢語拼音jiǎn
釋義

1.  降低、耗損。《說文解字.水部》:「減,損也。」唐.杜甫〈曲詩:「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唐.李商隱〈贈荷花〉詩:「此花此葉常相映,翠減紅衰愁殺人。」

2.  除去整體中一部分。東周戰國.宋玉〈登徒子好色賦〉:「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後漢書卷三肅宗孝章帝紀:「比年牛多疾疫,墾田減少,穀價頗貴,人以流亡。」

3.  不及、少於。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羊叔子何必減顏子。」晉.釋法顯《佛國記》卷下:「凡所遊歷三十國,沙河以西迄於天竺,眾僧威儀,法化之美,不可詳說。」

4.  數學運算方法之一,從一數中去掉另一數,用以計算兩數之差。如:「五減二等於三。

5.  姓。如漢代有減宣。

A02258-001
部首筆畫  - 09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干祿字書.上聲》。

《玉篇.部.字》。


注音 ㄐㄧㄢˇ
漢語拼音 jiǎn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為「減」之異體。「減」之篆文,段注本《說文.水部》作「」,曰:「損也。從水咸聲。」 

」字見《漢簡文字類編.水部.居圖三六五 73.8》(字作「」,實同。)《偏類碑別字.水部》引〈唐段賾夫人墓誌〉亦同,而《干祿字書.上聲》、《玉篇.冫部》以為「減」之俗體,《五經文字.水部》、《六書正.上聲.豏韻》則以為訛字。按:以字形言,「」與「冫」形雖近而實為二字,則由「」省作「冫」,自是訛字,此《五經文字》等以為非者也;然若以字義言,「冫」者水為之,本與水同;若以書寫習性言,自來多將「」連筆作「」,久而乃混「冫」而不別,此字書率多以「」為「減」之俗體者也,職是,以「」為「減」之異體,信而有徵,故可收。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金文編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簡文字類編
漢隸字源
上聲.五十三豏.頁337.左
隸辨
卷三.上聲.五十三豏.頁474.左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六朝別字記新編
敦煌俗字譜
干祿字書
上聲.頁11.右
五經文字
水部.頁58
龍龕手鑑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上聲.五十三豏.下斬切.頁455
上聲.五十三豏.古斬切.頁455
去聲.五十八陷.公陷切.頁629
類篇
四聲篇海(明刊本)
字鑑
卷三.上聲.五十三豏.頁64.左
六書正譌
上聲.三十豏韻.頁113.右
宋元以來俗字譜
俗書刊誤
卷二.上聲.二十一感.頁552.上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康熙字典
增廣字學舉隅
卷二.正譌.頁237
卷二.正譌.頁230
字辨
彙音寶鑑
卷五.兼上上聲.頁402.右
卷五.兼上上聲.頁402.右
異體字手冊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宋體母稿異體字
書法字彙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