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B02038B02038B02038
字號B02038正字 - 04 - 07 
說文釋形

大徐本:,水。出河東垣東王屋山,東為泲。从水,允聲。,古文沇。臣鉉等曰:「口部已有,此重出。」(以轉切)
段注本:,沇水。出河東垣東王屋山,東為(泲)。从水,允聲。,古文沇如此。(以轉切)

注音ㄧㄢˇ
漢語拼音yǎn
釋義

1.  河川名。發源於河南省,為濟水之源。段注本《說文解字.水部》:「沇,沇水,出河東垣東王屋山,東為(泲)。」

2.  「沇州」:地名。「袞州」,古九州之一。

3.  「沇沇」:流行貌。《字彙.水部》:「沇,流行貌。〈漢郊祀歌〉:『沇沇四塞。』」漢.揚雄〈羽獵賦〉:「沇沇溶溶,遙噱乎紘中。」

4.  「沇溶」:水流盛多貌。《集韻.上聲.旨韻》:「沇,沇溶,水流(澗)谷中。」漢.司馬相如〈上林賦〉:「沇溶淫鬻,散渙夷陸。」漢.揚雄〈羽獵賦〉:「萃從沇溶,淋離廓落。」

B02038-005
部首筆畫  - 06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段注本《說文.水部》。


=>」之異體。
=>C01000」之異體。

注音 (二)ㄧㄢˇ (一)ㄧㄢˇ (三)ㄧㄢˇ
漢語拼音 (二)yǎn (一)yǎn (三)yǎn
研訂者 季旭昇
內容

()

」為「沇」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水部》:「、沇水,出河東垣東王屋山,東為泲。從水、允聲。、古文沇如此。」段注:「古文作『』,小篆作『沇』,隸變作『(兗)』。」據段注,「沇」、「(兗)」、「」三者本為同字。「沇」為「」形之隸定,見《玉篇.水部》;「兗」形於隸書中本作「」、「」,其後「」簡化則作「」,見《玉篇.部》;「」簡化則作「兗」,見《集韻.上聲.獮韻》。迄至後世用法漸漸不同,「沇」為水名,「兗()」為州名,故標準字體以「兗」為常用字、「沇」為次常用字。然於俗體中,「兗」或作「」、「沇」亦或作「」,《六書正.上聲.銑獮韻》:「沇:沇水名。出河東東垣王屋山,東為泲。從水、允聲。古作沿,別作,並非。」據此知其時俗字以「」為「沇」之異體字,可從,又「」一字兼為「兗」及「」之異體字。

()

=>」之異體。

()

=>C01000」之異體。

B02038
B02038-002
部首筆畫  - 03 - 06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水部》。


注音 ㄧㄢˇ
漢語拼音 yǎn
研訂者 季旭昇
內容

」為「沇」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水部》:「、沇水,出河東垣東王屋山,東為泲。從水、允聲。、古文沇如此。」段注:「口部下曰:『山間淊泥地。從口、從水敗貌。』蓋『』字在古文則為沇水、沇州;在小篆則訓山間淊泥地。……古文作『』,小篆作『沇』,隸變作『(「兗」)』,此同義而古今異形也。」據段注,「沇」、「(兗)」、「」三者本為同字。「沇」為「」形之隸定,見《玉篇.水部》;「兗」形於隸書中本作「」、「」,其後「」簡化則作「」,見《玉篇.部》;「」簡化則作「兗」,見《集韻.上聲.獮韻》。迄至後世用法漸漸不同,「沇」為水名,「兗」為州名,故標準字體以「兗」為常用字、「沇」為次常用字。其異體字之對應關係亦各自分化。「沇」字筆畫小變則作「」,見《龍龕手鑑.水部》:「:或作。:正,以轉反,濟水別名也。」「」亦「沇」之異體字,見《廣韻.上聲.獮韻》,據此,「」為「沇」之異體字。

B02038
B02038-004
部首筆畫  - 05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說文.水部》。


=>沿」之異體。

注音 (二)ㄧㄢˇ (一)(1)ㄧㄢˊ (2)ㄧㄢˋ
漢語拼音 (二)yǎn (一)(1)yán (2)yàn
研訂者 季旭昇
內容

()

沿」為「沇」之異體。《說文解字.水部》:「水,出河東東垣王屋山,東為泲。從水、允聲。、古文沇。」「」字楷化則作「沿」,據此,「沿」為「沇」之古文,故《集韻.上聲.獮韻》云:「沇沿:《說文》『水出河東垣正屋山,東為浡。』古作沿,或從。」今據此定「沿」為「沇」之異體字。

()

=>沿」之異體。

B02038
B02038-003
部首筆畫  - 08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廣韻.上聲.獮韻》。


注音 ㄧㄢˇ
漢語拼音 yǎn
研訂者 季旭昇
內容

」為「沇」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水部》:「、沇水,出河東垣東王屋山,東為泲。從水、允聲。、古文沇如此。」段注:「口部下曰:『山間淊泥地。從口、從水敗貌。』蓋『』字在古文則為沇水、沇州;在小篆則訓山間淊泥地。……古文作『』,小篆作『沇』,隸變作『(「兗」)』,此同義而古今異形也。」據段注,「沇」、「(兗)」、「」三者本為同字。「沇」為「」形之隸定,見《玉篇.水部》;「兗」形於隸書中本作「」、「」,其後「」簡化則作「」,見《玉篇.部》;「」簡化則作「兗」,見《集韻.上聲.獮韻》。迄至後世用法漸漸不同,「沇」為水名,「兗」為州名,故標準字體以「兗」為常用字、「沇」為次常用字。其異體字之對應關係亦各自分化。「沇」字或體作「」,見《廣韻.上聲.獮韻》:「,濟水別名,出王屋山。沇,上同。」又見《六書正.上聲.銑獮韻》:「沇:沇水名。出河東東垣王屋山,東為泲。從水、允聲。古作沿,別作,並非。」按:「沇」、「」本同字,「」字從「」加「水」旁,累增形符,作為「沇」之異體字,並無不可。今據此定為「沇」之異體字。

B02038-001
部首筆畫  - 09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水部》。


注音 ㄧㄢˇ
漢語拼音 yǎn
研訂者 季旭昇
內容

」為「沇」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水部》:「、沇水,出河東垣東王屋山,東為泲。從水、允聲。、古文沇如此。」段注:「口部下曰:『山間淊泥地。從口、從水敗貌。』蓋『』字在古文則為沇水、沇州;在小篆則訓山間淊泥地。……古文作『』,小篆作『沇』,隸變作『(「兗」)』,此同義而古今異形也。」據段注,「沇」、「(兗)」、「」三者本為同字。「沇」為「」形之隸定,見《玉篇.水部》;「兗」形於隸書中本作「」、「」,其後「」簡化則作「」,見《玉篇.部》;「」簡化則作「兗」,見《集韻.上聲.獮韻》。迄至後世用法漸漸不同,「沇」為水名,「兗」為州名,故標準字體以「兗」為常用字、「沇」為次常用字。其異體字之對應關係亦各自分化。「沇」字或體作「」,見《字彙.水部》:「:同沇。」《正字通.水部》亦云:「:俗沇字。舊註同沇。與沇註引正訛矛盾。《正韻》『沇亦作』,非是。」蓋「沇」、「兗」、本同字,「」字從「兗」加「水」旁,累增形符,作為「沇」之異體字,並無不可。今據此定為「沇」之異體字。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金文編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上聲.五旨.愈水切.頁319
上聲.十七準.庾準切.頁356
上聲.二十八獮.以轉切.頁388
集韻考正
類篇
精嚴新集大藏音
四聲篇海(明刊本)
六書正譌
上聲.十六銑獮韻.頁94.左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康熙字典
經典文字辨證書
卷四.水部.頁10.右
字辨
彙音寶鑑
卷一.堅上上聲.頁33.左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7 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