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2102A02102A02102A02102A02102A02102
字號A02102正字 - 00 - 04 
說文釋形,密也。二人為从,反从為比。凡比之屬皆从比。,古文比。(毗至切)
注音(一)ㄅㄧˋ (二)ㄅㄧˇ (三)ㄆㄧˊ
漢語拼音(一)bì (二)bǐ (三)pí
釋義

()ㄅㄧˋ

1.  緊靠、相並。如:「比肩而行」、「比鄰而居」。說文解字.比部:「比,密也。」廣雅疏證.卷三上.釋詁》:「比,近也。」楚辭.屈原卜居:「寧與黃鵠翼乎?」宋.洪興祖.補注引五臣注:「翼,猶肩也。」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清.陳貞慧秋園雜佩.蘭:「每歲正二月之交,自長橋以至大街,鱗次櫛,春光皆也。」

2.  親近。周禮.夏官.形方氏:「使小國事大國,大國比小國。」漢.鄭玄.注:「比,猶親也。」荀子.不苟》:「交親而不比。」唐.楊.注:「比謂暱狎。」

3.  勾結、結黨、偏私。如:「朋比為奸」。論語.為政:「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左傳·襄公三年》:「立其子,不為比。」荀子.臣道:「朋黨比周,以環主圖私為務。」《三國演義》第一回:「後張讓、趙忠、封、段、曹節、侯碩、程、夏、郭勝十人朋比為奸,號為『十常』。」

4.  及、等到。論語.先進:「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宋.岳飛〈良馬對〉:「比行百里,始奮迅。」聊齋志異.卷二.陸判:「比醒,則殘燭昏黃,鬼客已去。」

5.  最近、近來。三國志.卷二八.魏書王毋丘諸葛鄧鍾傳.:「年以來,曾無寧歲。」唐.韓愈〈祭十二郎文〉:「比得軟腳病,往往而劇。」

6.  接連、屢屢。史記.卷九.太后本紀:「又比殺三趙王。」漢書.卷五.景帝紀:「間者歲比不登,民多乏食。」

7.  禮記.學記:「年入學,中年考校。」唐.元〈白氏長慶集序〉:「未幾入翰林掌制比比上書言得失。」

8.  古代地方組織名稱。五家為「比」。周禮.地官.族師:「五家為比,十家為聯。…使之相保相受。」

9.  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坤(下坎()上。經.比卦:「《彖》曰:比,吉也;比,輔也。」

()ㄅㄧˇ

1.  比較、較量。楚辭.屈原.九章.涉江:「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晉.張華〈鷦鷯賦〉:「將以上方不足,而下比有餘。」漢.賈誼〈過秦論〉:「試使山東之國,與陳涉度長絜大,比權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2.  比擬、媲美。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唐.李白〈于闐採花〉詩:「乃知漢地多名胡中無花可方。」

3.  依照、按照。如:「比著葫蘆畫瓢」。戰國策.齊策四:「食之,比門下客。」唐.杜審言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撫河東〉詩:「比司空位,官臨御史員。

4.  詩經》六義之即借彼說譬喻。詩經.大序:「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5.  比喻、譬喻。史記.卷一二四.俠列傳.序:「比如順風而呼,聲非加疾,其勢激也。」唐.白居易〈與元九書〉:「君子小人則引香草惡鳥為比。」《紅樓夢》第三四回:「別說多了,只拿前兒琪官的事比給你們聽。」

6.  用手勢摹擬動作。如:「比手劃腳」。《紅樓夢》第二九回:「因為寶姐姐要看雁,我比給他看,不想失了手。」

7.  排列、排比。禮記.經解:「屬辭,春秋教也。」周書.卷四二.列傳.蕭撝》:「劉思通博,有著述之譽,雖傳傳信,頗有詳略,而屬辭,足為清典。」

8.  表示兩個同類數量的倍數、分數等關係。同類的兩量相除,求出前量為後量之幾倍或幾分之幾,以表示。如:「比例」、「比重」。

9.  介詞,比較程度、性狀的差別。如:「你有很多地方比我強。」

10.  表示勝負結果的對比。如:「競賽結果為五比一。」

11.  事例、先例。禮記.王制:「眾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漢.鄭玄.注:「已行故事曰比。」

12.  比利時之簡稱。

13.  二一四部首之

()ㄆㄧˊ

比」:皮。後用為教師之講席或武將之座席。左傳.莊公十年》:「自雩門竊出,蒙皋比而先犯之。」晉.杜預.注:「比,虎皮。」唐.戴叔倫〈寄禪師寺華上人次韻三首〉之二:「坐翻蕭瑟,皋比喜接連。」明.劉基〈賣柑者言〉:「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城之具也。」

A02102
A02102-007
部首筆畫  - 02 - 04 
內容

〔關鍵文獻〕

《廣碑別字.四畫.比字》引〈齊比丘尼惠遠為亡婦造像〉。


A02102-001
部首筆畫  - 03 - 06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上聲.旨韻》。


注音 (1)ㄅㄧˇ (2)ㄅㄧˋ (3)ㄆㄧˊ
漢語拼音 (1)bǐ (2)bì (3)pí
研訂者 季旭昇
內容

」為「比」之異體。《說文解字.比部》:「:密也。二人為,反為比。……:古文比。」其異體或作「」,見《集韻.上聲.旨韻》:「比:並也。古作。」蓋為《說文》古文之楷化。據此,「」為「比」之異體,可從。 

A02102
A02102-004
部首筆畫  - 00 - 04 
內容

〔關鍵文獻〕

《玉篇.比部.字》。


注音 (1)ㄅㄧˇ (2)ㄅㄧˋ (3)ㄆㄧˊ
漢語拼音 (1)bǐ (2)bì (3)pí
研訂者 季旭昇
內容

」為「比」之異體。《說文解字.比部》:「:密也。二人為从、反為比。:古文比。」標準楷字作「比」。其異體或作「」,見《玉篇.比部》:「:必以切。類也、校也、並也。又毗至切。近也、親也、吉也、阿黨也、備也、代也。又步之、毗吉、必至三切。芘:古文。」「」與「比」唯筆法之小異。據此,「」為「比」之異體,可從。

A02102
A02102-007-2
部首筆畫  - 00 - 04 
內容

〔關鍵文獻〕

《佛教難字字典.比部》。


A02102
A02102-005
部首筆畫  - 01 - 06 
內容

〔關鍵文獻〕

《六朝別字記新編.趙郡王修寺(塔)碑》。


A02102
A02102-006
部首筆畫  - 03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重訂直音篇.卷七.比部》。


A02102
A02102-002
部首筆畫  - 04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康熙字典.比部》。


注音 (1)ㄅㄧˇ (2)ㄅㄧˋ (3)ㄆㄧˊ
漢語拼音 (1)bǐ (2)bì (3)pí
研訂者 季旭昇
內容

」為「比」之異體。《說文解字.比部》:「:密也。二人為、反為比……。:古文比。」其異體或作「」,見《康熙字典.比部》:「:《玉篇》古文比字。」按:今本《玉篇》未見此形。《漢語大字典.比部》云:「:芘的訛字。《康熙字典.比部》:『:《玉篇》古文比字。』按:《玉篇》無『』,而『比』下有『芘』,注云:『古文。』《康熙字典》誤。」其說似有理,然並無確證。古文往往好疊體,「」字為「比」之疊體,雖未見出處,然亦可能即「比」之異體字。據此,「」為「比」之異體,可從。 

A02102-007-1
部首筆畫  - 04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玉篇.比部.字》。


#「」另兼正字。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校正甲骨文編
金文編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隸字源
上聲.五旨.頁247.左
上聲.五旨.頁247.左
隸辨
卷三.上聲.五旨.頁343.右
卷六.偏旁.頁889.右
金石文字辨異
六朝別字記新編
敦煌俗字譜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平聲.六脂.頻脂切.頁49
上聲.四紙.普弭切.頁316
上聲.五旨.普鄙切.頁321
上聲.五旨.補履切.頁321
去聲.六至.必至切.頁480
附錄.頁825
集韻考正
類篇
四聲篇海(明刊本)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增廣字學舉隅
卷二.正譌.頁230
卷三.韻辨輯略.頁518
卷四.一字數音.頁576
彙音寶鑑
卷六.居上上聲.頁503.左
卷六.居下去聲.頁527.左
異體字手冊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卷四.去聲.六至.頁211.右
卷四.去聲.六至.頁211.右
宋體母稿異體字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2:4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