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2067A02067A02067A02067A02067A02067A02067A02067A02067A02067A02067A02067A02067
A02067A02067A02067
字號A02067正字 - 01 - 05 
說文釋形

大徐本:,是也。从止,一以止。凡正之屬皆从正。徐鍇曰:「夫武,守一以止也。」,古文正,从二。二,古上字。,古文正,从一、足,足者亦止也。(之盛切)
段注本:,是也。从一,一以止。凡正之屬皆从正。,古文正,从二。二,古文上字。,古文正,从一、足,足亦止也。(之盛切)

注音(一)ㄓㄥˋ (二)ㄓㄥ
漢語拼音(一)zhèng (二)zhēng
釋義

()ㄓㄥˋ

1.  修改錯誤。如:「修正」、「訂正」、「糾正」。《說文解字.止部》:「正,是也。」《書經.盤庚上》:「以常舊服,正法度。宋.曾鞏〈說苑目錄序〉:「正其脫謬,疑者闕之。」

2.  正法、治罪。《周禮.夏官.大司馬》:「賊殺其親,則正之。」《漢書.卷六.武帝紀》:「將軍已下廷尉,使理正之。」

3.  合於規範、合於法則者。如:「正道」、「正路」。《論語.子罕》:「吾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孟子.離婁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4.  常例、常法、準則。《書經.酒誥》:「文王誥教小子,有正有事,無彝酒。《史記.卷六○.三王世家》:「漢家有正法,王犯纖介小罪過,即行法直斷耳。」

5.  不偏斜。如:「正中」、「正午」。《玉篇.止部》:「正,不邪也。」《書經.洪範》:「王道正直,會其有極。」《論語.憲問》:「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6.  精純不雜者。如:「純正」、「正紅色」。《韓非子.難:「屈到嗜芰,文王嗜菖蒲菹,非正味也,而二賢尚之,所味不必美。」《魏書.卷四八.列傳.高允》:「樂非雅聲則不奏,物非正色則不列。

7.  長官、主事者。如:「裡正」。《禮記.王制》:「成獄辭,史以獄成告於正,正聽之。」《漢書.卷四○.張陳王周傳.周勃》:「以宗正劉禮為將軍,軍霸上。

8.  整理。《論語.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隋書.卷五八.列傳.李文博:「夫清其流者必潔其源,正其末者須端其本。」

9.  分析、明辨。《論語.子路》:「必也正名乎!」

10.  與「反」相對。如:「正面」、「正方」。《老子》第七八章:「正言若反。」《孟子.萬章下》:「王勿異也。王問臣,臣不敢不以正對。」

11.  與「偏」相對。如:「正門」、「正廳」。《爾雅.釋宮》:「閍謂之門,正門謂之應門。」《漢書.卷七.昭帝紀》:「孝文廟正殿火,上及群臣皆素服。

12.  嫡,與「庶」相對。《周禮.春官.小宗伯》:「其正室皆謂之門子,掌其政令。」《後漢書.卷九.孝獻帝紀》:「又恭懷、敬隱、恭愍三皇后並非正嫡,不合稱後,皆請除尊號。

13.  古代兵法術語,與「奇」相對。《孫子.勢篇》:「三軍之眾,可使必受敵而無敗者,奇正是也。」《史記.卷八二.田單列傳》:「兵以正合,以奇勝。

14.  與「副」相對。如:「正本」、「正刊」。《晉書.卷九七.四夷列傳.東夷》:「各遣正副使詣東夷校尉何龕歸化。《明史.卷二二六.列傳.呂坤》:「此豈盡正犯之家、重罪之人哉。」

15.  與「負」相對。如:「正數」、「正電」。

16.  恰巧、剛好。如:「正好」、「正是」、「正中下懷」。《莊子.庚桑楚》:「夫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北史.卷七○.列傳.劉璠》:「行本怒其不能調護,每謂三人曰:『鄉等正解讀書耳。』」

17.  表示動作在進行之狀態。如:「外面正下著傾盆大雨。」三國魏.曹植〈七哀詩〉:「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

18.  姓。如春秋時魯國有正常。

()ㄓㄥ

「正月」:

(1)   農曆每年第一個月。如農諺:「正月裡,夜兩好;二月裡,夜兩寶。」《爾雅.釋天》:「正月為陬,二月為如。」列子.說符》:「邯鄲之民以正月之旦獻鳩於簡子,簡子大悅,厚賞之。」亦稱為「夏正」。

(2)   詩經.小雅》篇名。共十三章。根據《詩經.小雅.正月.序》:「正月,大夫刺幽王也。」或亦指傷時之詩。首章二句為:「正月繁霜,我心憂傷。」正月,正陽之月,夏曆四月也。

A02067
A02067-003
部首筆畫  - 00 - 05 
內容

〔關鍵文獻〕

《康熙字典.疋部》。

《增廣字學舉隅.卷一.兩字辨似》。


=>」之異體。
=>」之異體。
=>」之異體。

注音 (二)(1)ㄓㄥ (2)ㄓㄥˋ (一)(1)ㄆㄧ (2)ㄆㄧˇ (三)ㄕㄨ (四)(1)ㄧㄚ (2)ㄧㄚˇ
漢語拼音 (二)(1)zhēng (2)zhèng (一)(1)pī (2)pǐ (三)shū (四)(1)yā (2)yǎ
研訂者 王初慶
內容

()

」為「正」之異體,亦為「雅」之異體。「正」,《說文解字.正部》篆體作「」,隸變作「正」,《字彙.疋部》云:「:語下切,音雅,正也。」《康熙字典.疋部》曰:「:《五音集韻》:之盛切,音政,古文正字。」《增廣字學舉隅.卷一.兩字辨似》於「、疋」下謂:「上古正字,又音雅,正也。是、定字從之。下音疏,足也,又音匹。」故「」可收為「正」之異體字,亦為「雅」之異體字。

()

=>」之異體。

()

=>」之異體。

()

=>」之異體。

A02067
A02067-011
部首筆畫  - 03 - 05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雜部》。

《集韻.去聲.勁韻》。

《字彙補.ㄩ部》。


#「C00515」另兼正字。

A02067
A02067-007
部首筆畫  - 02 - 04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止部.正字》引〈魏義橋石象碑〉。


A02067
A02067-006
部首筆畫  - 02 - 04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去聲.勁韻.正字》引〈荊州刺史度尚碑〉。


=>」之異體。

A02067
A02067-009
部首筆畫  - 02 - 05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五畫.正字》引〈魏巨始光造象〉。

《中華字海.山部》。


A02067
A02067-014
部首筆畫  - 01 - 04 
內容

〔關鍵文獻〕

《干祿字書.去聲》。


注音 (1)ㄓㄥ (2)ㄓㄥˋ
漢語拼音 (1)zhēng (2)zhèng
研訂者 竺家寧
內容

」為「正」之異體。

《說文解字.正部》:「是也。從止,一以止。凡正之屬皆從正。徐鍇曰:『守一以止也。之盛切。』古文正從二,二古上字。古文正從一足,足者亦止也。」《干祿字書.去聲》:「、正,上通下正。」《佛教難字字典.止部》「正」字之異體有「」。按「」為「正」字之通俗寫法,筆畫連書而成。故定為「正」之異體字。

A02067
A02067-017
部首筆畫  - 02 - 06 
內容

〔關鍵文獻〕

「正」之古文從古「上」字,古「二」之小篆形正作「」。


注音 (1)ㄓㄥ (2)ㄓㄥˋ
漢語拼音 (1)zhēng (2)zhèng
研訂者 金周生
內容

」為「正」之異體。正,《說文解字.正部》:「,是也。從止,一以止。,古文正,從二,二,古上字。」《龍龕手鑑.亠部》收「」字,注云:「音正。」按:《說文》言「正」之古文從古「上」字,古「二」之小篆形正作「」,見段注本《說文》「二」字下,故「」形為「正」之異體有理據可說。

A02067
A02067-001
部首筆畫  - 02 - 06 
內容

〔關鍵文獻〕

《玉篇.正部.正字》。


=>」之異體。

注音 (二)(1)ㄓㄥ (2)ㄓㄥˋ (一)ㄉㄧㄥˋ
漢語拼音 (二)(1)zhēng (2)zhèng (一)dìng
研訂者 王初慶
內容

()

」為「正」之異體。亦為「定」之異體。「正」,《說文解字.正部》云:「,是也,從止一以止。」別出古文作「」,篆文隸變為「正」,古文隸變為「」。《玉篇.正部》曰:「正:之盛切,不邪也,是也,又音征。:古文。:古文。」《集韻.去聲.勁韻》、《類篇.正部》「正」下皆列有「」字,故「」為「正」之異體字無疑。又《集韻.去聲.勁韻》及《類篇.部》皆以「定、」同字,謂「定」字「古作。」故「」亦為「定」之異體字。

 

()

=>」之異體。

A02067
A02067-018
部首筆畫  - 03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其形與「」極近,由古文「正」字楷化變來。


注音 (1)ㄓㄥ (2)ㄓㄥˋ
漢語拼音 (1)zhēng (2)zhèng
研訂者 金周生
內容

」為「正」之異體。正,《說文解字.正部》:「,是也。從止,一以止。,古文正,從二,二,古上字。」《四聲篇海.雜部》收「」字,按:《四聲篇海.丿部》又收「」字,注云:「古文正字。」其形與「」極近,故「」亦當為「正」之異體字,其形亦由古文「正」字楷化變來。

A02067
A02067-002
部首筆畫  - 04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玉篇.正部.正字》。


注音 (1)ㄓㄥ (2)ㄓㄥˋ
漢語拼音 (1)zhēng (2)zhèng
研訂者 王初慶
內容

」為「正」之異體。「正」,《說文解字.正部》篆體作「」,別出古文作「」,篆文隸變為「正」,古文隸變為「」。《玉篇.正部》云:「正:之盛切,不邪也,是也。又音征。:古文。:古文。」《集韻.去聲.勁韻》、《類篇.正部》「正」下皆收「」字,故「」為「正」之異體字無疑。

A02067
A02067-016
部首筆畫  - 05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古文四聲韻.去聲.勁韻》。

《重訂直音篇.卷三.正部》。


A02067
A02067-010
部首筆畫  - 06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一部》。

《字彙補.止部》。

《中華字海.一部》。


A02067-012
部首筆畫  - 00 - 05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去聲.勁韻》。


#「」另兼正字。
=>」之異體。
=>」之異體。

A02067
A02067-013
部首筆畫  - 00 - 06 
內容

〔關鍵文獻〕

《四聲篇海.丿部》。

《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


=>」之異體。

A02067
A02067-005
部首筆畫  - 05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康熙字典.行部》。


=>」之異體。
=>」之異體。

A02067
A02067-015
部首筆畫  - 01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古文四聲韻.平聲.清韻》。


A02067
A02067-004
部首筆畫  - 01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足部》。

《正字通.足部》。


注音 (1)ㄓㄥ (2)ㄓㄥˋ
漢語拼音 (1)zhēng (2)zhèng
研訂者 王初慶
內容

」為「正」之異體。「正」,《說文解字.正部》篆體作「」,別出古文作「」,篆文隸變為「正」,古文隸變為「」,「」又或作「。《字彙.足部》云:「:古文正字。」《正字通.足部》曰:「:古文正字。《說文》從一從足,作,亦作。」故「」為「正」之異體字無疑。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校正甲骨文編
甲骨文字集釋
金文編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簡文字類編
古璽文編
漢隸字源
去聲.四十五勁.頁446.右
隸辨
卷四.去聲.四十五勁.頁613.右
卷六.偏旁.頁804.左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敦煌俗字譜
干祿字書
去聲.頁15.右
五經文字
止部.頁14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去聲.四十五勁.之盛切.頁606
平聲.十四清.諸盈切.頁239
類篇
四聲篇海(明刊本)
宋元以來俗字譜
俗書刊誤
卷七.略記字始.頁570(武后製字)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康熙字典
增廣字學舉隅
卷一.兩字辨似.頁40
字辨
彙音寶鑑
卷二.經上去聲.頁171.左
卷二.經上去聲.頁171.左
卷二.經上平聲.頁163.左
異體字手冊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卷二.平聲.十七清.頁119.右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6 12:2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