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1941
字號A01941正字 - 07 - 11 
說文釋形「梗」《說文》作「」。
大徐本:,山初榆。有束,莢可為蕪萊者。从木,更聲。(古杏切)
段注本:,山枌榆。有朿,莢可為蕪荑者。从木,聲。(古杏切)
注音ㄍㄥˇ
漢語拼音gěng
釋義

1.  植物名。刺榆。榆科,落葉小喬木或灌木狀。小枝先端成刺。葉橢圓形,堅果扁,上半邊有偏斜之翅。莖皮纖維可制繩、織帶與人造棉。種子可榨油,嫩汁可食,木材堅實,可作農具、車輛等。段注本《說文解字.木部》:「梗,山枌榆。有朿,莢可為蕪荑者。」

2.  草木刺人。《文選.張衡.西京賦》:「揩枳落,突棘藩,梗林為之靡拉,樸叢為之摧殘。」唐.李善.注:「《方言》曰:『凡草木刺人為梗。』」王安石〈次韻舍弟賞心亭即事〉詩二首之一:「難披梗莽千古,獨倚青冥望八荒。」

3.  植物枝莖。如:「花梗」、「菜梗」。《戰國策.齊策三》:「吾西岸之土也,土則復西岸耳,今子東國之桃梗也。」唐.杜甫〈舟中出江陵南浦奉寄鄭少尹審〉詩:「鳴螿隨汛梗,別燕起秋菰。」

4.  強硬、勇猛。《隋書.卷八三.西域列傳.吐谷渾》:「高祖以弘州地曠人梗,因而廢之。」宋.王讜《唐語林.卷一.言語》:「高麗雖平,於寇尚梗,西道經略,兵猶未停。」

5.  剛正直爽。如:「梗直」、「風骨梗正」。《北史卷一七.魏景穆十二王列傳上汝陰王天賜》:「子文都,性直,仕周為右侍上士。」《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二:「元來這老者姓陶,是諸暨村中一個殷實大戶,為人直忠厚,極是好客尚義認真的人。」

6.  挺直。《紅樓夢》第二三回:「鳳姐聽了,把頭一梗。」

7.  阻塞。如:「從中作梗」。《宋書卷八四列傳鄧琬》:「顗怒胡不戰,謂曰:『糧運塞,當如北何?』」《北史.卷六七.列傳.令狐整》:「先是州縣作梗,長吏多不得之官,寄政於總管府。」

8.  病害、禍災。《詩經.大雅.桑柔》:「誰生厲階,至今為梗。」漢.毛亨.傳:「梗,病也。」張九齡〈敕安西節度王斛斯書〉:「狂賊經冬,犯邊為梗,將士守備,不釋戈甲。」

9.  大概。漢.揚雄《方言》卷一三:「梗,略也。」晉.郭璞注:「梗概,大略也。」漢.張衡〈東京賦〉:「故粗為賓言其梗概如此。」《後漢書.卷八○.文苑列傳上.杜篤》:「臣所欲言,陛下已知。故略其概,不敢具陳。」

A01941
A01941-001
部首筆畫  - 09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正字通.木部》。


注音 ㄍㄥˇ
漢語拼音 gěng
研訂者 張文彬
內容

」為「梗」之異體。音ㄍㄥˇ

段注本《說文解字.木部》云:「,山枌榆,有朿,莢可為蕪荑也。從木聲。」《正字通.木部》:「梗,本作,省作梗。」《中文大辭典.木部》、《漢語大字典.木部》均引《正字通》。

按:「梗」字小篆作「」,依小篆楷化則為「」,作「梗」者,乃隸書之變,今則「梗」字通行矣。凡「更」字,依小篆多作「」,「梗」之作「」,一如「埂」之作「」也。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佩觿
卷下.頁33.右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上聲.三十八梗.古杏切.頁420
去聲.四十二宕.口浪切.頁602
去聲.四十三映.居孟切.頁603
集韻考正
類篇
精嚴新集大藏音
四聲篇海(明刊本)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彙音寶鑑
卷二.經下去聲.頁187.左
角川漢和辭典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15:3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