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豎立於亭、傳旁,以作為標識之高柱。《說文解字.木部》:「桓,亭郵表也。」《漢書.卷九○.酷吏傳.尹賞》顏師古.注引魏.如淳曰:「舊亭傳於四角面百步築土四方,上有屋,屋上有柱出,高丈餘,有大板貫柱四出,名曰桓表。」 2. 植物名。《重修玉篇.木部》:「桓,桓木,葉似柳,皮黃白色。」 3. 「盤桓」: (1) 徘徊、留連不前。晉.陶淵明〈歸去來辭〉:「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2) 觀望。晉.李密〈陳情表〉:「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3) 逗留。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聰雲)小僧取鑰匙,開了佛殿、鐘樓、塔院、羅漢堂、香積廚,盤桓一會,師父敢待回來。」《老殘遊記》第四回:「步行在街上遊玩了一會兒,又在古玩店裡盤桓些時。」 (4) 廣大貌。晉.陸機〈擬古詩十二首.擬青青陵上柏〉:「名都一何綺,城闕鬱盤桓。」唐.呂延濟.注:「盤桓,廣大貌。」 4. 《詩經.周頌》篇名。〈詩序〉雲:「桓,講武類禡也。桓,武志也。」類、禡,皆師祭也。指武王將欲伐殷,治兵祭神,然後克紂。至周公、成王太平之時,詩人追述其事以頌武王之功。桓者,威武之志。言講武之時,軍師皆武,故取桓字名篇。 5. 姓。如漢代有桓寬、桓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