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箭頭。同「鏃」。《說文解字.部》:「族,矢鋒也。」清.段玉裁.注:「今字用鏃,古字用族。」 2. 叢聚、群集。如:「族居」。《莊子.在宥》:「雲氣不待族而雨,草大不待黃而落。」唐玄宗〈卹緣邊兵士詔〉:「族談者苦邊疆之戍役。偶語者傷戶口之凋殘。」 3. 筋骨交錯聚結處。《莊子.養生主》:「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晉.郭象.注:「交錯聚結為族。」 4. 有共同屬性之群類。如:「水族」、「甲族」、「貴族」、「火腿族」。《淮南子.俶真》:「萬物百族,使各有經紀條貫。」唐.韓愈〈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5. 人種之別。如:「漢族」、「苗族」。《周書.卷四九.異域列傳上.蠻》:「蠻者,盤瓠之後。族類蕃衍,散處江、淮之間,汝、豫之郡。」明.劉元卿《賢奕編.卷三.應諧》:「稽冥籍,若來世當輪迴為女人,所適夫,姓麻哈,回夷族也,貌陋甚。」 6. 親屬。如:「家族」、「九族」。《書經.泰誓上》:「罪人以族,官人以世。」《晉書.卷一○○.孫恩列傳》:「孫恩字靈秀,瑯邪人,孫秀之族也。」 7. 泛指同姓之人。如:「同族」、「宗族」。魏.曹冏《六代論》:「臣聞公族者,國之枝葉,枝葉落則本根無所庇蔭。」 8. 滅、殺。《史記.卷八.高祖本紀》:「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唐.杜牧〈阿房宮賦〉:「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