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B01471B01471B01471B01471B01471B01471B01471B01471B01471B01471B01471B01471
字號B01471正字 - 07 - 11 
說文釋形大徐本:
,誠也。臿地曰敕。从攴,束聲。(恥力切)
,勞也。从力,來聲。(洛代切)
段注本:,誡也。一曰臿地曰敕。从攴、束。(恥力切)
注音ˋ
漢語拼音chì
釋義

1.  告誡、命令。如:「申敕」。段注本《說文解字.攴部》:「敕,誡也。」《漢書.卷六八.霍光金日磾傳.霍光》:「光敕左右:『謹宿衛,卒有物故自裁,令我負天下,有殺主名。』」《三國志.卷二○.魏書.武文世王公傳.中山恭王袞》:「袞憂懼,戒官屬愈謹。」

2.  帝王詔書。如:「詔敕」。《新唐書.卷四六.百官志一》:「凡上之逮下,其制有六:一曰制,二曰敕,三曰冊,天子用之。」唐.白居易〈新樂府.繚綾〉:「去年中使宣口,天上取樣人間織。」《水滸傳》第一回:「洪信領了聖,辭別天子,不敢久停。」

3.  道士用在符咒上驅役鬼神的命令。如:「令咒燒敕」。

4.  謹慎修持。通「飭」。《漢書.卷二二.禮樂志》:「身齋戒,施教申申。」《後漢書.卷五.孝安帝紀》:「能敕身率下。」

5.  栽植。段注本《說文解字.攴部》:「敕,……一曰臿地曰敕。」清.段玉裁.注:「此別一義,凡植物地中謂之葘。」

B01471
B01471-015
部首筆畫  - 05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部.敕字》引〈齊比丘法朗造象〉。

《中華字海.部》。


B01471
B01471-012
部首筆畫  - 05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四聲篇海.力部》。

《中華字海.力部》。


B01471
B01471-014
部首筆畫  - 06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九畫.敕字》引〈魏元液墓誌〉。

《中華字海.力部》。


B01471
B01471-007
部首筆畫  - 06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九畫.敕字》引〈魏奚智墓誌〉。


注音 ˋ
漢語拼音 chì
研訂者 季旭昇
內容

」為「敕」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攴部》:「:誡也。臿地曰敕。從、束聲。」隸書或訛作「」,見《隸辨.入聲.職韻》引〈史晨後碑〉,按語云:「誡敕之敕,《說文》從從束、擊馬之乃從朿,本是兩字,後人訛為敕,又訛朿為來,轉轉相訛,遂以勞為敕,而乃謂出于,從者力之變,尤為荒謬。」其說甚是。蓋「來」字隸書或作「」(《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三五一頁引《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七九》)、「朿」字或作「」(《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二八四頁引《馬王堆帛書老子.乙一九五上》「刺」字左偏旁),二者字形相近,故從「來」之字與從「朿」之字可以相訛,而從「朿」又與從「束」形近,是以「敕」一訛為「」,再訛為「B01471-005」,又訛為「」也。

明乎此,則「敕」之異體字或作「」,可以無疑矣,字見《碑別字新編.九畫》引〈魏奚智墓誌〉,蓋「敕」字訛為「」,其左旁之「來」俗書或作「耒」,故「敕」之異體可以作「」也。

B01471
B01471-001
部首筆畫  - 07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正字通.力部》。


注音 ˋ
漢語拼音 chì
研訂者 季旭昇
內容

」為「敕」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攴部》:「:誡也。臿地曰敕。從、束聲。」隸書或訛作「」,見《隸辨.入聲.職韻》引〈史晨後碑〉,按語云:「誡敕之敕,《說文》從從束、擊馬之乃從朿,本是兩字,後人訛為敕,又訛朿為來,轉轉相訛,遂以勞為敕,而乃謂出于,從者力之變,尤為荒謬。」其說甚是。蓋「來」字隸書或作「」(《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三五一頁引《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七九》)、「朿」字或作「」(《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二八四頁引《馬王堆帛書老子.乙一九五上》「刺」字左偏旁),二者字形相近,故從「來」之字與從「朿」之字可以相訛,而從「朿」又與從「束」形近,是以「敕」一訛為「」,再訛為「B01471-005」,又訛為「」也。

明乎此,則「敕」之異體字或作「」,可以無疑矣,字見《隸辨.入聲.職韻》引〈史晨後碑〉,其「來」旁簡化作「」,則「」字可以作「」,見《隸辨.入聲.職韻》引〈華山廟碑〉;《正字通.力部》亦云:「:同,俗省。舊註『俗字』,非。」既稱「舊註」云云,可以其時有此異體。據此,「」為「敕」之異體字也。

B01471-002
部首筆畫  - 07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入聲.職韻》。


注音 ˋ
漢語拼音 chì
研訂者 季旭昇
內容

」為「敕」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攴部》:「:誡也。臿地曰敕。從、束聲。」隸書或訛作「」,見《隸辨.入聲.職韻》引〈史晨後碑〉,按語云:「誡敕之敕,《說文》從從束、擊馬之乃從朿,本是兩字,後人訛為敕,又訛朿為來,轉轉相訛,遂以勞為敕,而乃謂出于,從者力之變,尤為荒謬。」其說甚是。蓋「來」字隸書或作「」(《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三五一頁引《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七九》)、「朿」字或作「」(《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二八四頁引《馬王堆帛書老子.乙一九五上》「刺」字左偏旁),二者字形相近,故從「來」之字與從「朿」之字可以相訛,而從「朿」又與從「束」形近,是以「敕」一訛為「」,再訛為「B01471-005」,又訛為「」、「」也。

明乎此,則「敕」之異體字或作「」,可以無疑矣,字見《集韻.入聲.職韻》:「敕:蓄力切,《說文》:『誡也。臿地曰敕。從支、束聲。』古從『力』。或作『』,本音『』,世以為『敕』字,行之久矣。」其說可從。

B01471-003
部首筆畫  - 08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入聲.職韻》。


=>」之異體。

注音 (二)ㄔˋ (一)(1)ㄌㄞˊ (2)ㄌㄞˋ
漢語拼音 (二)chì (一)(1)lái (2)lài
研訂者 季旭昇
內容

()

」為「敕」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攴部》:「:誡也。臿地曰敕。從、束聲。」隸書或訛作「」,見《隸辨.入聲.職韻》引〈史晨後碑〉,按語云:「誡敕之敕,《說文》從從束、擊馬之乃從朿,本是兩字,後人訛為敕,又訛朿為來,轉轉相訛,遂以勞為敕,而乃謂出于,從者力之變,尤為荒謬。」其說甚是。蓋「來」字隸書或作「」(《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三五一頁引《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七九》)、「朿」字或作「」(《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二八四頁引《馬王堆帛書老子.乙一九五上》「刺」字左偏旁),二者字形相近,故從「來」之字與從「朿」之字可以相訛,而從「朿」又與從「束」形近,是以「敕」一訛為「」,再訛為「B01471-005」,又訛為「」也。

明乎此,則「敕」之異體字或作「」,可以無疑矣,字見《隸辨.入聲.職韻》引〈史晨後碑〉,按語云:「《易.噬嗑》『先王以明罰法』、《書.皋陶謨》『我五典五惇哉』、〈益稷〉『天之命』、〈康誥〉『惟民其懋和』、〈多士〉『殷命終于帝』、《詩.楚茨》『既匡既』,敕皆作者,從石經之文也。」據此,「」可用為「敕」。《集韻.入聲.職韻》:「敕:蓄力切,《說文》:『誡也。臿地曰敕。從支、束聲。』古從『力』。或作『』,本音『』,世以為『敕』字,行之久矣。」今亦從之。

()

=>」之異體。

B01471
B01471-015-1
部首筆畫  - 07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支部》。

《漢語大字典.支部》。


#「C04545」另兼正字。

B01471
B01471-006
部首筆畫  - 06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古文四聲韻.入聲.職韻》。

◎「」,今標準字體作「」。


#「」另兼正字。

注音 ˋ #ㄘㄜˋ
漢語拼音 chì #cè
研訂者 季旭昇
內容

」為「敕」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攴部》:「:誡也。臿地曰敕。從、束聲。」隸書或訛作「」,見《隸辨.入聲.職韻》引〈史晨後碑〉,按語云:「誡敕之敕,《說文》從從束、擊馬之乃從朿,本是兩字,後人訛為敕,又訛朿為來,轉轉相訛,遂以勞為敕,而乃謂出于,從者力之變,尤為荒謬。」其說甚是。蓋「來」字隸書或作「」(《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三五一頁引《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七九》)、「朿」字或作「」(《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二八四頁引《馬王堆帛書老子.乙一九五上》「刺」字左偏旁),二者字形相近,故從「來」之字與從「朿」之字可以相訛,而從「朿」又與從「束」形近,是以「敕」一訛為「」,再訛為「B01471-005」,又訛為「」也。

明乎此,則「敕」之異體字或作「」,可以無疑矣,字見《古文四聲韻.入聲.職韻》:「(古文)、(《汗簡》)、(〈雲臺碑〉)。」其說可從。

」,今標準字體作「」。

#「」另兼正字。


#「」另兼正字。
B01471
B01471-011
部首筆畫  - 07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中華字海.部》。

《重訂直音篇.卷三.部》。


B01471
B01471-013
部首筆畫  - 07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部》。

《類篇.部》。

《俗書刊誤.卷四.入聲.陌韻》。


B01471
B01471-004
部首筆畫  - 07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康熙字典.部》。


注音 ˋ
漢語拼音 chì
研訂者 季旭昇
內容

」為「敕」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攴部》:「:誡也。臿地曰敕。從、束聲。」隸書或訛作「」,見《隸辨.入聲.職韻》引〈史晨後碑〉,按語云:「誡敕之敕,《說文》從從束、擊馬之乃從朿,本是兩字,後人訛為敕,又訛朿為來,轉轉相訛,遂以勞為敕,而乃謂出于,從者力之變,尤為荒謬。」其說甚是。蓋「來」字隸書或作「」(《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三五一頁引《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七九》)、「朿」字或作「」(《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二八四頁引《馬王堆帛書老子.乙一九五上》「刺」字左偏旁),二者字形相近,故從「來」之字與從「朿」之字可以相訛,而從「朿」又與從「束」形近,是以「敕」一訛為「」,再訛為「B01471-005」,又訛為「」也。

「敕」之異體字或作「」,字見《康熙字典.攴部》:「:《說文長箋》:〈石鼓文〉申敕敕字,訛作。」左旁訛作「禿」,頗為離奇,其字形之演變難以考知,姑依《說文長箋》之說,定為「敕」之異體。

B01471
B01471-009
部首筆畫  - 08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四聲篇海.來部》。


B01471
B01471-005
部首筆畫  - 08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俗書刊誤.卷四.入聲.陌韻》。


=>」之異體。

注音 (一)ㄔˋ (二)ㄘㄜˋ
漢語拼音 (一)chì (二)cè
研訂者 季旭昇
內容

()

B01471-005」為「敕」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攴部》:「:誡也。臿地曰敕。從、束聲。」隸書或訛作「」,見《隸辨.入聲.職韻》引〈史晨後碑〉,按語云:「誡敕之敕,《說文》從從束、擊馬之乃從朿,本是兩字,後人訛為敕,又訛朿為來,轉轉相訛,遂以勞為敕,而乃謂出于,從者力之變,尤為荒謬。」其說甚是。蓋「來」字隸書或作「」(《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三五一頁引《馬王堆帛書老子.甲七九》)、「朿」字或作「」(《秦漢魏晉篆隸字形表》二八四頁引《馬王堆帛書老子.乙一九五上》「刺」字左偏旁),二者字形相近,故從「來」之字與從「朿」之字可以相訛,而從「朿」又與從「束」形近,是以「敕」一訛為「」,再訛為「B01471-005」,又訛為「」也。

或以為其異體字作「B01471-005」,見《俗書刊誤.卷四.入聲.陌韻》:「:俗作,非。司馬氏曰:,即《孟子》『勞之來之』之『來』,而世誤以為『B01471-005』字,行之已久,不可詰正。」同一「敕」字,前作「」、後作「B01471-005」,是「B01471-005」為「敕」之異體字,無可疑也。

()

=>」之異體。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甲骨文字集釋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簡文字類編
漢隸字源
入聲.二十四職.頁546.右
入聲.二十四職.頁546.右
隸辨
卷五.入聲.二十四職.頁742.左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敦煌俗字譜
五經文字
攵部.頁68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去聲.十九代.洛代切.頁534
入聲.二十四職.蓄力切.頁757
集韻考正
類篇
精嚴新集大藏音
四聲篇海(明刊本)
六書正譌
入聲.十三職德韻.頁186.左
俗書刊誤
卷四.入聲.七陌.頁559.上
字彙
正字通
康熙字典(校正本)
康熙字典
經典文字辨證書
卷一.攴部.頁18.左
增廣字學舉隅
卷一.束部.偏旁相似.頁162.左
古今正俗字詁
卷下.頁226
字辨
彙音寶鑑
卷四.巾上入聲.頁329.左
卷四.巾上入聲.頁329.左
卷四.巾上入聲.頁329.左
異體字手冊
角川漢和辭典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宋體母稿異體字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7 20:1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