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ㄈㄤˋ 1. 逐,多指將犯罪之人發送到偏遠之處。《說文解字.攴部》:「放,逐也。」漢.馬融〈長笛賦〉:「於是放臣逐子,棄妻離友。」《漢書.卷二六.天文志》:「八月丁巳,悉復蠲除之,賀良及黨與皆伏誅流放。」 2. 捨、棄。《三國志.卷四四.蜀書.蔣琬費禕姜維傳.姜維》:「尋被後主敕令,乃投戈放甲。」《水滸傳》第五二回:「言罷,便放了命。柴進痛哭了一場。」 3. 放縱、不受拘束。如:「狂放」、「奔放」。《孟子.告子上》:「捨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知求,哀哉!」《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太祖少機警,有權數,而任俠放蕩,不治行業,故世人未之奇也。」《北史.卷四三.張彝傳》:「彝少而豪放,出入殿庭,步眄高上,無所顧忌。」 4. 點燃。《後漢書.卷七二.董卓列傳》:「亂兵入殿,掠宮人什物,傕又徙御府金帛乘輿器服,而放火燒宮殿官府居人悉盡。」《水滸傳》第五三回:「若還不肯出來,放一把鳥火,把你家當都燒做白地。莫言不是。早早出來!」 5. 將封閉之狀態打開。《北史.卷六四.列傳.韋孝寬》:「然彼五門,尤為險要,陳人若開塘放水,即津濟路絕。」《三國演義》第五八回:「縱令軍民出城打柴取水,大開城門,放人出入。」《太平廣記.卷二四六.張融》:「融於御前放氣,寶積起謝曰:『臣兄觸忤宸扆。』上笑而不問。」 6. 泛指事物由緊到鬆之狀態。《警世通言.卷一一.蘇知縣羅衫再合》:「徐用道:『哥哥撇下手中兇器,兄弟方好放手。』」《文明小史》第四○回:「逢之打聽著這頭親事不成功,倒放寬了一條心。」 7. 發出、發射。《三國演義》第五回:「堅取箭,連放兩箭,皆被華雄躲過。」《儒林外史》第四一回:「到了月牙池,見許多游船在那裡放花炮。」 8. 停止從事某項事務。如:「放工」。《紅樓夢》第八九回:「晚間放學時,寶玉便向代儒託病告假一天。 9. 綻開、開展。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二折:「你收拾了心上憂,你展放了眉間皺。」《三國演義》第六八回:「頃刻發出牡丹一株,開放雙花。」 10. 安置。《水滸傳》第二一回:「一桶盤拖上樓來,放在春臺上。」《儒林外史》第二二回:「道士出來接著,安放行李,當晚睡下。」 11. 任官職,多指京官外任而言。《兒女英雄傳》第四○回:「賞了頭等官加了個副都統銜,放了烏里雅蘇臺的參贊大臣了。」《文明小史》第二三回:「不是內用,就是外放,就是派出洋做欽差的分兒,都掄得到。」 12. 置於「仔細」、「明白」、「聰明」等詞前,有提請注意某方面事物之意。如:「放明白些」、「放聰明點」。元.關漢卿《蝴蝶夢》第三折:「哥哥,你丟我時,放仔細些,我肚子上有個癤子哩。」 13. 打網球、排球、乒乓球時之偷襲。如:「他在網前放小球,漂亮極了!」 (二)ㄈㄤˇ 1. 倣傚。《後漢書.卷四○.班彪列傳上》:「據坤靈之正位,放太紫之圓方。」宋.蘇軾〈上韓太尉書〉:「皆依放儒術六經之言,而取其近似者以為口實。」 2. 依據。《論語.里仁》:「放於利而行,多怨。」 3. 至也。《孟子.梁惠王下》:「南放於琅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