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1709A01709A01709A01709A01709A01709A01709A01709A01709A01709A01709
A01709
字號A01709正字 - 18 - 21 
說文釋形,提也。从手,雟聲。(戶圭切)
注音(一)(讀音)ㄒㄧ (二)(語音)ㄒㄧㄝˊ
漢語拼音(一)(讀音)xī (二)(語音)xié
釋義

()ㄒㄧ

1. 拿也、提也。如:「攜物」。《說文解字.手部》:「攜,提也。」唐.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攜盤獨出月荒涼,渭城已遠波聲小。」《封神演義》第五回:「手攜水火花籃,意欲往虎兒崖前採藥。」

2. 牽也、帶也。如:「攜帶」、「攜手」、「攜伴參加」、「扶老攜幼」。《淮南子.覽冥》:「相攜於道,奮首於路。」《南史.卷六二.列傳.徐摛》:「自晉以來,尚書官僚,皆攜家屬居省。」

3. 連接。《漢書.卷二六.天文志》:「杓攜龍角。」《新唐書.卷三一.天文志一》:「自上洛南逾江、漢,攜武當、荊山,至於衡陽。」

4. 離散、離間。《集韻.平聲.齊韻》:「攜,離也。」《左傳.桓公八年》:「右無良焉,必敗。偏敗,眾乃攜矣。」《元史.卷一七六.列傳.謝讓》:「因書榜招諭,以攜其黨。」

()ㄒㄧㄝˊ,ㄒㄧ之語音。

A01709-006
部首筆畫  - 18 - 20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人部》。


#「」另兼正字。
=>」之異體。

注音 (二)(1)ㄒㄧ (2)ㄒㄧㄝˊ (一)ㄐㄩㄣˋ #ㄏㄨㄟˋ
漢語拼音 (二)(1)xī (2)xié (一)jùn #huì
研訂者 李鍌
內容

()

」為「攜」之異體。《說文解字.手部》:「,提也。從手,巂聲,戶圭切。」《玉篇.人部》:「,下桂切。。」《字彙.人部》:「,玄圭切,音攜,提也。一曰離也。」《正字通.人部》:「,俗字。」《康熙字典.人部》:「,《廣韻》、《集韻》並胡桂切。音慧。,困劣貌。又《集韻》:懸圭切,音,提也。一曰離也。」《增廣字學舉隅.卷一.偏旁相似》:「,音攜,提也;離也,又音慧,也。音帝,困劣也。」按「」字《玉篇》、《廣韻》但云下桂切或胡桂切,音慧;義為「」,困劣貌。其音義皆與「攜」異。其後或因「」、「攜」皆從「巂」得聲,音近通假,於是《集韻》始有「,懸圭切,音攜,提也。」之說。《正字通》更逕以「」為「」之俗字,「」即「攜」之異體,故「」遂亦成為「攜」之異體矣。音ㄒ、ㄒˊ

#「」另兼正字。

()

=>」之異體。

A01709-001
部首筆畫  - 10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齊韻.攜字》引〈三公山碑〉。


注音 (1)ㄒㄧ (2)ㄒㄧㄝˊ
漢語拼音 (1)xī (2)xié
研訂者 李鍌
內容

」為「攜」之異體。《說文解字.手部》:「,提也。從手,巂聲。」《漢隸字源.平聲.齊韻》、《隸辨.平聲.齊韻》、《金石文字辨異.平聲.齊韻》均引〈漢三公山碑〉作「」,且引《廣韻》:「,俗攜字。」惟《偏類碑別字.手部》、《碑別字新編.二十一畫》同引〈漢三公山碑〉,則作「」,不知何故。至其引〈晉爨寶子碑〉,書作「」。《四聲篇海.手部》:「,音,義同。」《字鑑.平聲.齊韻》:「攜,五經文字云:作皆非。」《六書正.平聲.齊韻》云:「攜,俗作,並非。」《俗書刊誤.卷一.平聲.齊韻》亦云:「攜,俗作,非。」《字彙.手部》:「攜,《六書正》:俗作,並非。」《正字通.手部》:「,俗攜字。」按綜上各家之說,或以「」為「攜」之俗,或以為非。然「攜」之作「」,漢晉以來即有是例,故「」可為「攜」之異體。

A01709
A01709-007
部首筆畫  - 10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手部.攜字》引〈漢三公山碑〉。


注音 (1)ㄒㄧ (2)ㄒㄧㄝˊ
漢語拼音 (1)xī (2)xié
研訂者 李鍌
內容

」為「攜」之異體。《說文解字.手部》:「,提也。從手,巂聲。」《偏類碑別字.手部》、《碑別字新編.二十一畫》錄有「」字,出〈漢三公山碑〉。《五經文字.手部》:「攜,戶圭反,相承作,或作者,皆非。」《集韻.平聲.齊韻》:「攜,俗作,非是。」按「攜」或有作「」者。「」實為「」之變體,其間之差別,只在左偏旁「」之長短而已。「」可為「攜」之異體,而「」之變體「」,自當亦是「攜」之異體矣。

A01709
A01709-013
部首筆畫  - 11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二十一畫.攜字》引〈遼馬直妻張氏墓誌〉。

《中華字海.手部》。


A01709-003
部首筆畫  - 12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齊韻.攜字》引〈竹邑侯相張君碑〉。


注音 (1)ㄒㄧ (2)ㄒㄧㄝˊ
漢語拼音 (1)xī (2)xié
研訂者 李鍌
內容

」為「攜」之異體。《說文解字.手部》:「,提也。從手,巂聲。」《漢隸字源.平聲.齊韻》、《隸辨.平聲.齊韻》、《碑別字新編.二十一畫》均錄有〈漢張壽碑〉作「」。《字彙.手部》云:「A01709-002,並俗攜字。」《正字通.手部》說與《字彙》同。《康熙字典.手部》:「A01709-002,《正字通》:俗攜字。,與上同。」《中文大辭典.手部》說與《康熙字典》同。按《龍龕手鑑.手部》云:「A01709-002,今;攜,正。戶圭反,持也;提也。」疑「」為「攜」之省體,而「」則又「」之省。故《字彙》、《正字通》並云「」為「攜」之俗。然則「」為「攜」之異體,可以無論矣。

A01709
A01709-010
部首筆畫  - 12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四聲篇海.手部》。


注音 (1)ㄒㄧ (2)ㄒㄧㄝˊ
漢語拼音 (1)xī (2)xié
研訂者 李鍌
內容

」為「攜」之異體。《說文解字.手部》:「,提也。從手,巂聲。戶圭切。」《四聲篇海.手部》有作「」者,戶圭切。《書法字彙.手部》收有〈三希堂法帖.元.柳貫〉所書亦作「」。按《漢隸字源.平聲.齊韻》、《隸辨.平聲.齊韻》、《碑別字新編.二十一畫》等,均錄有〈漢張壽碑〉「攜」作「」,《字彙.手部》、《正字通.手部》亦收有「」,說是「攜」之俗。故「」可為「攜」之異體。見「」字條。今「」與「」之別,在於左偏旁「扌」之長短高低耳。二者音義皆無別。故「」亦可為「攜」之異體矣。

A01709
A01709-002
部首筆畫  - 13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手部》。


注音 (1)ㄒㄧ (2)ㄒㄧㄝˊ
漢語拼音 (1)xī (2)xié
研訂者 李鍌
內容

A01709-002」為「攜」之異體。《說文解字.手部》:「,提也。從手,巂聲。」《字彙.手部》:「A01709-002,並俗攜字。」《正字通.手部》說同。《康熙字典.手部》:「A01709-002,《正字通》:俗攜字。」《中文大辭典.手部》,說與《康熙字典》同。《漢語大字典.手部》則引《字彙》說「A01709-002,俗攜字。」《中華字海.扌部》同。按《龍龕手鑑.手部》云:「,今;攜,正。戶圭反,持也,提也。」疑「」蓋「攜」之簡省,而「A01709-002」則「」之變體,故《字彙》、《正字通》以為「A01709-002」為「攜」之俗,然則「A01709-002」為「攜」之異體,可以定矣。

A01709
A01709-005
部首筆畫  - 15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手部》。


注音 (1)ㄒㄧ (2)ㄒㄧㄝˊ
漢語拼音 (1)xī (2)xié
研訂者 李鍌
內容

」為「攜」之異體。《說文解字.手部》:「,提也。從手,巂聲。」《龍龕手鑑.手部》:「,今;攜,正。戶圭反。持也;提也。」《四聲篇海.手部》:「,戶圭切,持也;提也。」《彙音寶鑑.嘉下平聲》:「帶,取帶。,同上字,或字同。」《中華字海.扌部》云:「,同。字見《龍龕》。」按「」字乃「攜」之省體,其音義皆無別,故諸家皆以「攜」為正字,「」為或字。據此則「」應為「攜」之異體矣。

A01709
A01709-004
部首筆畫  - 15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齊韻.攜字》引〈廣漢屬國辛通達李仲曾造橋碑〉。


注音 (1)ㄒㄧ (2)ㄒㄧㄝˊ
漢語拼音 (1)xī (2)xié
研訂者 李鍌
內容

」為「攜」之異體。《說文解字.手部》:「,提也。從手,巂聲。」《漢隸字源.平聲.齊韻》錄〈廣漢屬國辛通達李仲曾造橋碑〉作「」。《字彙.手部》云:「攜,《六書正》:俗作,並非。」《正字通.手部》亦云:「攜,俗作,並非。」又:「,虛期切,音奚,姓也。」《康熙字典.手部》:「,攜字省文。」《經典文字辨證書.手部》云:「攜,正;,省;,俗,出〈漢三公山碑〉。」《彙音寶鑑.嘉下平聲》:「帶,取帶。,同上字。或字同。」按綜上各家之說,知「攜」之俗字省體作「」,故「」可為「攜」之異體。

A01709
A01709-009
部首筆畫  - 15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精嚴新集大藏音.手部》。


注音 (1)ㄒㄧ (2)ㄒㄧㄝˊ
漢語拼音 (1)xī (2)xié
研訂者 李鍌
內容

」為「攜」之異體。《說文解字.手部》:「,提也。從手,巂聲。」《精嚴新集大藏音.手部》:「,上二正,並戶珪反。」按「攜」字《漢隸字源.平聲.齊韻》、《字彙.手部》、《正字通.手部》等有作「」者。今「」與「」之別,在於左偏旁「」書寫之部位,有長短高低之異耳。故「」實「」之變。「」既為「攜」之異體矣,則「」自亦可為「攜」之異體可知矣。

A01709
A01709-008
部首筆畫  - 18 - 21 
內容

〔關鍵文獻〕

《佩觿.卷中》。


注音 (1)ㄒㄧ (2)ㄒㄧㄝˊ
漢語拼音 (1)xī (2)xié
研訂者 李鍌
內容

」為「攜」之異體。《說文解字.手部》:「,提也。從手,巂聲。」「」之楷書作「攜」。然《佩觿.卷中》云:「,上乎泥翻,提。下子遂翻。里,地名。」字作「」。按「」與「攜」之別,在於左偏旁「」之長短高低耳。「」實「攜」之變,故可為「攜」之異體。

A01709
A01709-012
部首筆畫  - 19 - 22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二十一畫.攜字》引〈漢淮源廟碑〉。

《中華字海.扌部》。


A01709
A01709-015
部首筆畫  - 10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佛教難字字典.手部》。


A01709
A01709-011
部首筆畫  - 12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手部.攜字》引〈唐開成石經穀梁〉。

《佩觿.卷中》。


=>」之異體。

A01709
A01709-014
部首筆畫  - 15 - 19 
內容

〔關鍵文獻〕

《精嚴新集大藏音.手部》。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漢隸字源
隸辨
卷一.平聲.十二齊.頁103.右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敦煌俗字譜
五經文字
手部.頁6
龍龕手鑑
佩觿
卷中.頁25.左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平聲.十二齊.玄圭切.頁99
類篇
精嚴新集大藏音
四聲篇海(明刊本)
字鑑
卷一.平聲.十二齊.頁19.右
六書正譌
平聲.八齊韻.頁28.左
宋元以來俗字譜
俗書刊誤
卷一.平聲.三齊.頁542.下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康熙字典(校正本)
康熙字典
經典文字辨證書
卷四.手部.頁16.左
增廣字學舉隅
卷二.正譌.頁198
字辨
彙音寶鑑
卷一.嘉下平聲.頁97.左
檢字表.手部.頁170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宋體母稿異體字
書法字彙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4 7: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