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ㄓㄞ 1. 以手取採瓜果、花朵。《說文解字.手部》:「摘,拓果樹實也。」《廣韻.入聲.麥韻》:「摘,手取也。」唐.李益〈竹溪〉詩:「採摘愧芳鮮,奉君歲暮節。」明.葉憲祖《易水寒》第二折:「縹緲層臺,勢凌空列星堪摘。」清.錢謙益〈臨城驛壁見方侍御孩未題〉詩:「抱蔓摘瓜餘我在,破巢完卵似君稀。」 2. 選取。清.王士禎《池北偶談.卷一四.潞公詩》:「予偶讀公集,摘錄如右。」唐.李賀〈南園〉詩一三首之六:「尋章摘句老彫蟲,曉月當簾掛玉弓。」 3. 去除。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三折:「和你是剜心摘膽兩事家,怎肯有喜悅和洽。」《紅樓夢》第七八回:「寶玉滿口裡說:『好熱。』一壁走,一壁便摘冠解帶,將外面的大衣服都脫下來,麝香拿著。」《儒林外史》第一六回:「過三日再不出,叫人來摘門下瓦。」 4. 指責、批評。《說文解字.手部》:「摘,……一曰:『指近之也。』」清.王筠《說文句讀》卷二三:「近,疑當作斥,指斥即指摘也。」《北史.卷三五.列傳.王慧龍》:「指摘經史謬誤,為讀書記三卷,時人服其精博。」明.王世貞《藝苑卮言》卷一:「詩不能無疵,雖三百篇亦有之,人自不敢摘耳。」 5. 借貸。《官話指南.卷二.官商吐屬》:「因為我們今兒個有點兒緊用項,找您摘給我們幾百塊錢用。」 (二)ㄊㄧˋ 1. 發動。《廣韻.入聲.錫韻》:「摘,發也,動也。」唐.元稹〈黃明府〉詩:「便邀連榻坐,兼共摘船行。」 2. 開發、發掘。《新唐書.卷一九○.列傳.劉建鋒》:「郁又教殷鑄鉛鐵錢,十當銅錢一;民得自摘山,收茗算,募高戶置邸閣居茗,號『八牀主人』。」宋.秦觀〈國論〉:「至於摘山煮海,冶鑄之事,他日吏緣以為姦者,臨遣信臣,更定其法。」 3. 揭發。《太平廣記.卷三四八.韋齊休》:「及將歸,自擇發日,呼喚一如常時。婢僕將有私竊,無不發摘,隨事捶撻。」《醒世恆言.卷二九.盧太學詩酒傲王侯》:「再說陸公在任,分文不要,愛民如子,況又發奸摘隱,剔清利弊,奸宄懾伏,盜賊屏跡。」清.孫星衍、朱記榮《續古文苑.卷一九.碑志五.無名氏.唐莫州唐興軍都虞候兼押衙試鴻臚卿鄭府君墓誌銘》:「擒奸摘伏,撫弱遏強,井邑肅然。」 4. 侵擾。《後漢書.卷一三.隗囂公孫述列傳.隗囂》:「西侵羌戎,東摘濊貊。」唐.李賢.注:「摘,擾也。」 5. 剔、挑刺。《晉書.卷八一.列傳.朱伺》:「伺既入,賊舉鋋摘伺,伺逆接得鋋,反以摘賊。」《淮南子.齊俗》:「故愚者有所脩,智者有所不足;柱不可以摘齒,筐不可以持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