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1630A01630A01630A01630
字號A01630正字 - 09 - 12 
說文釋形,引也。从手,爰聲。(雨元切)
注音ㄩㄢˊ
漢語拼音yuán
釋義

1.  攀拉、牽引。《說文解字.手部》:「援,引也。」《詩經.大雅.皇矣》:「以爾鉤援,與爾臨衝,以伐崇墉。」《莊子.馬蹄》:「烏鵲之巢,可攀援而闚。」《周書.卷一九.列傳.達奚武》:「攀籐援枝,然後得上。」

2.  引進。《禮記.儒行》:「苟利國家不求富貴,其舉賢援能有如此者。」漢.王充《論衡.效力》:「文章滂沛,不遭有力之將引薦舉,亦將棄遺於衡門之下。」宋.蘇軾〈答曾舍人啟〉:「某官異材秀出,博學名家,……今乃援而進之,論者惜其晚矣。」

3.  引用。如:「援驗」、「援古證今」。晉.郭璞〈爾雅序〉:「事有隱滯,援據徵之。」唐.牛僧孺〈郭元振〉:「公多歧喻,止之不獲,遂納為側室。」唐.劉洎〈諫詰難臣寮上言書〉:「飾辭以析其理,援古以排其議。」

4.  持、拿。《左傳.成公二年》:「左並轡,右援枹而鼓。」《韓非子.內儲說下》:「援礪砥刀,利猶干將也。切肉肉斷,而髮不斷。」《三國志.卷一九.魏書.任城陳蕭王傳.陳思王植》:「時鄴銅爵臺新成,太祖悉將諸子登臺,使各為賦。植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

5.  救助。如:「支援」。《廣韻.去聲.線韻》:「援,接援,救助也。」《孟子.離婁上》:「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後漢書.卷五八.虞傅蓋臧列傳.臧洪》:「城中糧盡,外無援救。」三國演義第三六回:「吾今命若懸絲,專望救援,更不多囑。」

A01630
A01630-004
部首筆畫  - 09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廣碑別字.十二畫.援字》引〈唐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尚書右僕射左監門衛將軍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劉公贊墓誌〉。


=>」之異體。

A01630
A01630-001
部首筆畫  - 09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去聲.線韻.援字》引〈吉成侯州輔碑〉。


A01630
A01630-005
部首筆畫  - 09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廣碑別字.十二畫.援字》引〈明散官安軒及夫人王氏墓誌〉。


A01630
A01630-003
部首筆畫  - 10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二畫.援字》引〈魏元熙墓誌〉。


A01630-002
部首筆畫  - 09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去聲.霰韻》引〈唐西平郡王碑〉。


#「」另兼正字。

注音 ㄩㄢˊ #ㄒㄩㄢˋ
漢語拼音 yuán #xuàn
研訂者 許錟輝
內容

「楥」為「援」之異體。援,《說文解字.手部》云:「引也,從手爰聲。」楥字見《金石文字辨異.去聲.霰韻》,云:「〈唐西平郡王碑〉『如衝如援』。」(按:楥即援。)《說文解字.木部》云:「楥,履法也。」知援、楥二字迥然有別。依《異體字例》,凡從者亦多從木,如扑作朴是,故楥為援之異體無誤,《異體字字典》可收。


#「」另兼正字。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古璽文編
漢隸字源
金石文字辨異
碑別字新編
五經文字
手部.頁7
佩觿
卷中.頁26.右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平聲.二十二元.于元切.頁133
去聲.二十五願.于願切.頁547
去聲.二十九換.胡玩切.頁554
去聲.三十三線.于眷切.頁575
類篇
精嚴新集大藏音
四聲篇海(明刊本)
字彙
正字通
康熙字典(校正本)
增廣字學舉隅
卷三.韻辨輯略.頁504.左
彙音寶鑑
卷二.觀下去聲.頁215.左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15:5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