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ㄍㄥˋ
1.引,引急。《說文解字.手部》:「揯,引急也。」
2.通「亙」,橫貫。南唐.徐鍇《說文繫傳.卷二三》:「揯,猶亙也,橫亙之也。」
(二)ㄍㄥ,(一)之又音。
〔關鍵文獻〕
《集韻.平聲.登韻》。
《中華字海.扌部》。
《重訂直音篇.卷二.手部》。
《字彙.手部》。
《漢語大字典.手部》。
「」為「揯」之異體。揯,《說文.手部》:「,引急也。從手、恒聲。」《字彙.手部》收「」字,注云:「同揯。」《正字通.手部》「」下亦云:「同揯。」《康熙字典.手部》「」下云:「《集韻》居曾切。《正韻》居登切。並同揯。」按:「」「揯」音義相同,「」字後起,當為「揯」之省,今定「揯」為正字,故「」當為「揯」之異體字。
《集韻.去聲.隥韻》。
*此形為避北宋欽宗趙桓諱而省。
《四聲篇海.手部》。
「」為「揯」之異體。揯,《說文.手部》:「,引急也。從手、恆聲。」《四聲篇海、手部》收「」字,注云:「古稜切。」《中華字海、扌部》收「」,注云:「揯的訛字。字見《篇海》。」按:字無論從旦得聲或從怛得聲,都不當有見母或曾攝讀音,故《中華字海》之推測可信,「」當為「揯」之訛字,為「揯」之異體字。
《中華字海.手部》。
《玉篇.手部.字》。
《正字通.手部》。
凡同此偏旁,文獻多見類似變化,可視為異體演變之例。
「」為「揯」之異體。,《說文、手部》:「,引急也。從手、恆聲。」《玉篇、手部》收「」字,注云:「公鄧切。引急也。」《集韻.平聲.登韻》《類篇.手部》亦收「」形。按:「」「揯」音義相同,且依《異體字例》,凡「亙」形多作「亘」,「」「揯」之異正在此,故「」當為「揯」之異體字。
《中文大辭典.手部》。
漢字結構之部件或可易位成異體,他如「峰」之作「峯」、「秋」之作「秌」等。
「」為「揯」之異體。揯,《說文.手部》:「,引急也。從手、恆聲。」《中文大辭典.手部》收「」字,注云:「與揯同。」按:《集韻.去聲.隥韻》「」下云:「《博雅》急也。或書作。」「」「」皆「揯」之異體,「」「」本當作「」「」,因避諱而省筆,「」形不見古文獻,《中文大辭典》蓋還原其不省形,故「」亦當可視為「揯」之異體字。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