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拉、引。如:「挽車」。《玉篇.手部》:「挽,引也。」《莊子.天運》:「彼必齕齧挽裂,盡去而後慊。」唐.杜甫〈前出塞〉詩九首之六:「挽弓當挽強,用箭當用長。」 2. 薦引。《新唐書.卷一三二.列傳.沈既濟》:「時給事中許孟容、禮部侍郎權德輿樂挽轂士,號『權許』。」唐.韓愈〈柳子厚墓誌銘〉:「又無相知有氣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於窮裔。」 3. 扭轉、挽回。《明史.卷二四.莊烈帝本紀二》:「惜乎大勢已傾,積習難挽。」《清史稿.卷一二○.食貨志一》:「例當查參,而積習挽回不易。」元.王惲〈挽李子陽〉詩二首之二:「筆端力挽狂瀾倒,袖裡親攜太華來。」 4. 捲起。宋.蘇軾〈送周朝議守漢川〉詩:「召還當有詔,挽袖謝鄰里。」《兒女英雄傳》第四回:「他先挽了挽袖子,把那佛青粗布衫子的衿子,往一旁一緬。」 5. 彎手鉤住。《紅樓夢》第六四回:「他父子一邊一個挽了賈母,走至靈前,又有賈珍、賈蓉跪著撲入賈母懷中痛哭。」 6. 繫、盤結。通「綰」。如:「挽髮」。《紅樓夢》第五八回:「晴雯過去拉了他,替他洗淨了髮,用手巾擰乾,鬆鬆的挽了一個慵妝髻。」《老殘遊記》第九回:「道士挽了個髻,叫人一望而知……是道士。」 7. 哀悼死者。通「輓」。如:「挽聯」、「挽詞」。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張湛好於齋前種松柏,時袁山松出遊,每好令左右作挽歌。時人謂:『張屋下陳屍,袁道上行殯。』」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樂府》:「至於斬伎鼓吹,漢世鐃挽,雖戎喪殊事,而並總入樂府。」《新五代史.卷四四.雜傳.丁會》:「少工挽喪之歌。」 =>=>「輓」之異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