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1574A01574A01574A01574A01574A01574A01574A01574A01574A01574A01574A01574A01574
字號A01574正字 - 07 - 10 
說文釋形大徐本:,舉救也。从手,A04109聲。一曰奮也。(章刃切)
段注本:,舉救之也。从手,辰聲。一曰奮也。(章刃切)
注音(一)ㄓㄣˋ (二)ㄓㄣ
漢語拼音(一)zhèn (二)zhēn
釋義

()ㄓㄣˋ

1. 救濟、救助。《說文解字.手部》:「振,舉救也。」清.段玉裁.注:「凡振濟當作此字。俗作賑,非也。」《廣韻.去聲.震韻》:「振,救也。」《禮記.月令》:「命有司發倉廩,賜貧窮,振乏絕。」《戰國策.燕策三》:「是以委肉當餓虎之蹊,禍必不振矣。」.魯褎〈錢神論〉:「達窮開塞,貧濟乏,天不如錢。」

2. 舉起。《說文解字.手部》:「振,一曰奮也。」《廣韻.去聲.震韻》:「振,舉也。」漢.賈誼〈過秦論〉:「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周而亡諸侯。」漢.桓寬《鹽鐵論.鹽鐵取下》:「東嚮伏几,筆如調文者。」唐.王勃〈上劉右相書〉:「朽索充羈,不收奔馬之逸;輕緡振網,或隨吞舟之勢。」

3. 顯揚。《史記.卷七○.張儀列傳》:「而儀振暴其短,以扶其說。」《晉書.卷七九.列傳.謝安》:「宜揚仁風,開其自新之路。」晉.陸機〈漢高祖功臣頌〉:「威龍蛻,攄武庸城。」唐.柳宗元〈與邕州李域中丞論陸卓啟〉:「所以振宣幽光,激勵頹俗。」

4. 奮發。如:「士氣大振」、「萎靡不振」。《字彙.手部》:「振,作也。」《宋史.卷一五六.選舉志二》:「射者莫不振厲自獻,多命中焉。」《三國演義》第一一回:「今天下擾亂,王綱不,公乃漢室宗親,正宜力扶社稷。」

5. 發放、開放。《左傳.文公十六年》:「自廬以往,振廩同食。」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情采》:「夫水性虛而論漪結,木性實而花萼振,文附質也。」

6. 搖動、抖動。《玉篇.手部》:「振,動也。」《周禮.夏官.大司馬》:「司馬鐸,群吏作旗。」漢.賈誼〈鵬鳥賦〉:「萬物迴薄兮,盪相轉。」《詩經.豳風.七月》:「五月斯螽動股,六月莎雞振羽。」漢.王襃〈九懷.尊嘉〉:「秋風兮蕭蕭,舒芳兮振條。」

7. 極、遠。《詩經.周頌.載芟》:「振古如茲。」《宋書.卷九.後廢帝本紀》:「方筴所不書,振古所未聞。」《北史.卷五七.周宗室列傳.邵惠公顥》:「每四時伏臘,武帝率諸親戚,行家人禮,稱觴上壽,榮貴之極,振古未聞。」

8. 收、收斂。《字彙.手部》:「振,止也。」《周禮.天官.職幣》:「與凡用邦財者之幣,振掌事者之餘財。」《孟子.萬章下》:「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

9. 止、終止。《管子.小問》:「敬之以禮樂以振其淫。」《莊子.齊物論》:「忘年忘義,振於無竟。」

10. 棄除、拂拭。《左傳.昭公十八年》:「振除火災。」東周戰國.屈原〈漁父〉:「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

11.  通「震」:

(1) 震撼。如:「威振天下」。《淮南子本經》:「共工振滔洪水。」唐.孟郊〈感懷〉詩八首之一:「秋氣悲萬物,驚風振長道。」

(2) 驚懼、驚恐。《管子七臣七主》:「臣下振怒,不知所錯。」《荀子正論》:「莫不振動從服以化順之。」《史記.卷八六.刺客列傳.荊軻》:「北蕃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慴。」

(3) 憤怒貌。《管子七臣七主》:「振主喜怒無度,嚴誅無赦。」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二折:「你振色怒增加,我凝睇不歸家。」

12. 整頓、整理。通「整」。《廣韻.去聲.震韻》:「振,整也。」《漢書.卷六.武帝紀》:「故遣將撫師.古者治兵振旅。」漢.司馬相如〈上林賦〉:「磐石振崖。」

13. 恭敬。通「祗」。《史記.卷二.夏本紀》:「日嚴振敬六德,亮采有國。」

14. 幼童。通「侲」。《史記.卷一一八.淮南衡山列傳.淮南厲王》:「以令名男子若振女與百工之事,即得之矣。」

15. 姓。如宋代有振紀。

()ㄓㄣ

「振振」:

(1) 仁厚貌。《集韻.平聲.真韻》:「振,振振,厚也。」《詩經.周南.麟之趾》:「麟之趾,振振公子,于嗟麟兮。」唐.柳宗元〈道州文宣王廟碑〉:「振振薛公,惟德之造。」

(2) 美盛貌。《集韻.平聲.真韻》:「振,振振,盛也。」《詩經.周南.螽斯》:「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左傳.僖公五年》:「均服振振,取虢之旂。」

A01574
A01574-019
部首筆畫 广 - 07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漢語大字典.广部》。

《唐.釋玄應.一切經音義.卷十一.增一阿含經第四十八卷》。


A01574
A01574-018
部首筆畫  - 06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廣碑別字.十畫.振字》引〈唐張宗墓誌〉。


A01574
A01574-010
部首筆畫  - 06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手部.振字》引〈魏霍揚碑〉。


A01574
A01574-015
部首筆畫  - 07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敦煌俗字譜.手部.振字》引〈祕31.130.右2〉。


A01574
A01574-003
部首筆畫  - 07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敦煌俗字譜.手部.振字》引〈祕9.092.左5〉。


注音 (1)ㄓㄣ (2)ㄓㄣˋ
漢語拼音 (1)zhēn (2)zhèn
研訂者 竺家寧
內容

」為「振」之異體。《說文解字.手部》:「舉救也。從手辰聲。一曰奮也。章刃切。」《敦煌俗字譜.手部》「振」字下列有異體「」。《精嚴新集大藏音.手部》:「,之刃切。」按「」為「振」字中間之「二」連筆書寫而成。右旁「辰」之異體亦有「𫝕」的寫法。故定「」為「振」之異體。

A01574
A01574-017
部首筆畫  - 07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彙音寶鑑.巾上上聲》。


A01574
A01574-011
部首筆畫  - 07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手部.振字》引〈魏司空公元瞻墓誌〉。


A01574
A01574-012
部首筆畫  - 07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畫.振字》引〈齊比丘惠瑍造象〉。


A01574
A01574-004
部首筆畫  - 08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去聲.震韻.振字》引〈成陽令唐扶頌〉。


A01574
A01574-005
部首筆畫  - 08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去聲.震韻.振字》引〈國三老袁良碑〉。

《玉篇.手部.字》。

《集韻.平聲.真韻》。


A01574
A01574-001
部首筆畫  - 09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巳集拾遺》。


注音 (1)ㄓㄣ (2)ㄓㄣˋ
漢語拼音 (1)zhēn (2)zhèn
研訂者 竺家寧
內容

」為「振」之異體。《說文解字.手部》:「舉救也。從手辰聲。一曰奮也。章刃切。」《字彙補.巳集拾遺》:「,《說文長箋》云此石鼓文振字。」《康熙字典.備考.牛部》:「,《字彙補》同振。」按「」出自石鼓文,為較繁複之大篆體。然從牛,應為從手部之訛。右下之「又」亦為手。故定「」為「振」之異體。

A01574
A01574-002
部首筆畫  - 10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巳集拾遺》。


注音 (1)ㄓㄣ (2)ㄓㄣˋ
漢語拼音 (1)zhēn (2)zhèn
研訂者 竺家寧
內容

」為「振」之異體。《說文解字.手部》:「舉救也。從手辰聲。一曰奮也。章刃切。」《字彙補.巳集拾遺》:「,《說文長箋》云:此石鼓文振字。,同上。「《康熙字典.備考.牛部》:「,《字彙補》同振。」按「振」寫作「」出自石鼓文,為較繁複之大篆體。然從牛,應為從手部之訛。右下或從又或從寸,皆是手形。故定「」為「振」之異體。

A01574
A01574-016
部首筆畫  - 10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俗書刊誤.卷七.略記字始.石鼓字》。


=>C07078」之異體。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漢簡文字類編
漢隸字源
隸辨
卷四.去聲.二十一震.頁556.左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敦煌俗字譜
佩觿
卷中.頁27.右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平聲.十七真.之人切.頁116
上聲.十六軫.止忍切.頁352
去聲.二十一震.之刃切.頁538
集韻考正
類篇
精嚴新集大藏音
四聲篇海(明刊本)
宋元以來俗字譜
俗書刊誤
卷七.略記字始.頁571(石鼓字)
卷七.略記字始.頁571(爾雅奇字)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經典文字辨證書
卷四.手部.頁17.右
彙音寶鑑
卷四.巾上上聲.頁324.右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卷一.平聲.十八真.頁60.左
卷一.平聲.十八真.頁60.左
書法字彙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10 1:4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