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1522A01522A01522A01522A01522A01522A01522A01522A01522A01522A01522A01522A01522
字號A01522正字 - 04 - 07 
說文釋形,按也。从反印。,俗从手。(於棘切)
注音ˋ
漢語拼音
釋義

1.   按壓、按住。《說文解字.印部》:「卬,按也。抑,俗从手。」《呂氏春秋.離俗覽.適威》:「若璽之於塗也,抑之以方則方,抑之以圜則圜。」《淮南子.精神》:「病疵瘕者,捧心抑腹。」

2.   制、扣住。《禮記.學記》:「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漢書.卷六八.霍光金日磾傳.霍光》:「朕以大將軍故,抑而不揚。」

3.   遏退、制止。《荀子.成相》:「禹有功,抑下鴻。」《史記.卷七七.魏公子列傳》:「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抑秦兵,秦兵不敢出。」

4.   俯下、低下。《晏子春秋.內篇.諫下》:「公曰:『昔仲父之霸何如?』晏子抑首而不對。」《漢書.卷四三.酈陸朱劉叔孫傳.叔孫通》:「諸侍坐殿上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

5.   深沉、低沉。東周戰國.屈原〈九章.惜誦〉:「情沉抑而不達兮,又蔽而莫之白。」《老殘遊記》第二回:「只是到後來,全用輪指,那抑揚頓挫,入耳動心,恍若有幾十根弦,幾百個指頭,在那裡彈似的。」

6.   當連詞:

(1) 或是、還是。表示選擇。《論語.學而》:「求之與?抑與之與?」唐.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有取乎?抑其無取乎?」

(2) 而且。表示遞進。《三國志.卷三五.蜀書.諸葛亮傳》:「然操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3) 但是、然而。表示轉折。《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多則多矣,抑君似鼠。」《論語.述而》:「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

(4) 於是、就。表示承接。《左傳.莊公六年》:「若不從三臣,抑社稷實不血食,而君焉取餘?」《國語.魯語下》:「若盟而棄魯侯,信抑闕矣。」

(5) 雖然,表示讓步。《荀子.儒效》:「抑亦變化矣,天下厭然如一也。」《韓詩外傳.卷五》:「抑為之者窮。而是子猶為之,而無是須臾怠焉。」

7.   助詞。用於句首,無義。《詩經.小雅.十月之交》:「抑此黃父,豈曰不時?」《左傳.昭公十三年》:「抑齊人不盟,若之何?」

8.   《詩經.大雅》之篇名。共十二章。〈詩序〉:「〈抑〉,衛武公刺厲王,亦以自警也。」首句為:「抑抑威儀」,因以「抑」名篇。

A01522
A01522-019
部首筆畫  - 04 - 06 
內容

〔關鍵文獻〕

《古文四聲韻.入聲.職韻》。

◎「」或為「」。


=>」之異體。
=>」之異體。

A01522
A01522-001
部首筆畫  - 04 - 06 
內容

〔關鍵文獻〕

《正字通.部》。


注音 ˋ
漢語拼音
研訂者 簡宗梧
內容

」為「抑」之異體。抑,《說文解字.卩部》篆體作「」,謂「按也,從反印。」另收俗字從手作「」,今隸從手為抑。甲骨文有「」字,羅振玉《增訂殷虛書契考釋》云:「卜辭字從爪從人跽形,象以手抑人使之跽,其誼如許書之,其形則如許書之印。」又云:「印之本訓,既為按抑,後世執政以印施治,乃假按印之印為之,反印為抑,殆出晚季所以別於印信字也。」《集韻.入聲.職韻》、《類篇.印部》、《正字通.卩部》等,皆收「印」之反寫,為抑之異體,自當予以收錄。

A01522
A01522-004
部首筆畫  - 04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入聲.職韻.抑字》引〈安平相孫根碑〉。


注音 ˋ
漢語拼音
研訂者 簡宗梧
內容

」為「抑」之異體。抑,《說文解字.卩部》篆體作「」,俗字作「」,今隸則為抑。按卬,係從匕從卩,故「昂」或作「」,「」或作「」。《漢隸字源.入聲.職韻》並列「抑、」二形。據此,「」為「抑」之異體。

A01522
A01522-017
部首筆畫  - 06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重訂直音篇.卷二.手部》。


A01522
A01522-011
部首筆畫  - 06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手部.抑字》引〈唐盧君夫人崔氏墓誌〉。

《敦煌俗字譜.手部.抑字》引〈祕29.118.右4〉。


A01522
A01522-002
部首筆畫  - 06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入聲.職韻》。


注音 ˋ
漢語拼音
研訂者 簡宗梧
內容

」為「抑」之異體。抑,《說文解字.卩部》篆體作「」,曰:「按也,從反印。」另收俗字從手作「」,碑則不反,作「」。見《漢隸字源.入聲.職韻》、《隸辨.入聲.職韻》、《金石文字辨異.入聲.職韻》、《偏類碑別字.手部》、《碑別字新編.七畫》、《敦煌俗字譜.手部》,亦見於《集韻.入聲.職韻》、《類篇.印部》等,自當予收收錄。

A01522
A01522-010
部首筆畫  - 06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手部.抑字》引〈唐等慈寺碑〉。


A01522
A01522-009
部首筆畫  - 06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七畫.抑字》引〈魏義橋石象碑〉。


=>C04162」之異體。

A01522
A01522-003
部首筆畫  - 06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手部》。


注音 ˋ
漢語拼音
研訂者 簡宗梧
內容

」為「抑」之異體。抑,《說文解字.卩部》篆體作「」,俗作「」,依俗字隸定作「」而訛為「」,見於《四聲篇海.手部》及《字彙補.手部》。其後收錄於《康熙字典.手部》,云:「此訛文。」但已見於文獻.乃予收錄。

A01522
A01522-006
部首筆畫  - 07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入聲.職韻》。

《中華字海.扌部》。


注音 ˋ
漢語拼音
研訂者 簡宗梧
內容

」為「抑」之異體。抑,《說文解字.卩部》篆體作「」,俗字作「」,依俗字隸定作「」,見於《集韻.入聲,職韻》、《類篇.印部》,亦收入《中華字海.部》,既見於韻書,宜予收錄。

A01522-005
部首筆畫  - 04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手部.抑字》引〈魏任城文宣王太妃馮墓誌〉。

《碑別字新編.七畫.抑字》引〈魏任城文宣王太妃馮墓誌〉。


#「」另兼正字。
=>」之異體。

注音 (二)ㄧˋ (一)ㄌㄧㄡˇ #ㄤˋ
漢語拼音 (二)yì (一)liǔ #àng
研訂者 簡宗梧
內容

()

」為「抑」之異體。抑,《說文解字.卩部》篆體本作「」,按也,從反印,又收俗字從手,篆體作「」,今隸定為「抑」,惟隸體從木從手之字,俗常互訛,「」之形,即見於《偏類碑別字.手部》及《碑別字新編.七畫》、《佛教難字字典.手部》,蓋皆據〈魏任城文宣王太妃馮氏墓誌〉而收,既有所本,亦為文獻所收,當予收錄。

#「」另兼正字。

()

=>」之異體。

A01522
A01522-013
部首筆畫  - 06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七畫.抑字》引〈唐盧承業妻李灌頂墓誌〉。


A01522
A01522-020
部首筆畫  - 04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古文四聲韻.入聲.職韻》。


A01522
A01522-007
部首筆畫  - 05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手部.抑字》引〈魏義橋石象碑〉。


#「C04162」另兼正字。

注音 ˋ #ㄌㄧㄡˇ
漢語拼音 yì #liǔ
研訂者 簡宗梧
內容

」為「抑」之異體。抑,《說文解字.卩部》篆體作「」,從反印,俗作「」從手。碑文不反,多作「」或省作「抑」,然〈魏義橋石象碑〉作「」,為《偏類碑別字.手部》及《碑別字新編》所收,亦見於《敦煌俗字譜.手部》及《佛教難字字典.手部》,既見錄於文獻,雖為訛字,仍予收錄。

#「C04162」另兼正字。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甲骨文字集釋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隸字源
入聲.二十四職.頁547.左
入聲.頁547.左
隸辨
卷五.入聲.二十四職.頁750.左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敦煌俗字譜
龍龕手鏡(高麗本)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入聲.二十四職.乙力切.頁759
類篇
精嚴新集大藏音
四聲篇海(明刊本)
六書正譌
入聲.十三職德韻.頁187.左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康熙字典
彙音寶鑑
卷二.經上入聲.頁179.左
異體字手冊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4 1:2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