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調和、不協調。大徐本《說文解字.心部.新附》:「懘,惉懘也。」《禮記.樂記》:「宮為君,商為臣,角為民,徵為事,羽為物,五者不亂則無怗懘之音矣。」《舊唐書.卷一三二.列傳.王虔休》:「所冀雲門、咸池,永傳於律呂,空桑、孤竹,合薦於宮懸,不聞惉懘之聲,長作中和之樂。」
〔關鍵文獻〕
《集韻.去聲.祭韻》。
《字彙補.心部》。
《漢語大字典.心部》。
(二)
「」音ㄔˋ時為「懘」之異體。大徐本《說文解字.心部.新附》:「,惉懘也。從心滯聲。」《集韻.上聲.紙韻》:「懘,沾懘,音不和。敞尒切。」然則,「沾懘」乃「音不和」之義。《字彙.心部》:「懘,沾懘,音不和也。樂記:五者不亂,則無沾懘之音矣。」或省作「」。《集韻.去聲.祭韻》:「滯,音敗不和也。或從心。尺制切。」今既以「懘」為正,則收「」為異體可也。
「」另音ㄉㄧˋ,有高、極、困劣等義。收為正字。
#「」另兼新正字。
(一)
=>「」之異體。
《彙音寶鑑.居上去聲》。
《龍龕手鑑.心部》。
《玉篇.心部.字》。
《類篇.心部》。
《重訂直音篇.卷二.心部》。
《字彙.心部》。
「」為「懘」之異體。大徐本《說文解字.心部.新附》云:「,惉懘也。從心滯聲。」沾懘之義,據《集韻.上聲.紙韻》:「懘,沾懘,音不和。」是為「音不和」之義。又據《字彙.心部》:「懘:敗也。又惉懘,音不和也。樂記:五者不亂則無沾懘之音矣。」則「懘」之二義皆具「敗」義。蓋音不和亦即音敗之義。《集韻.去聲.祭韻》:「滯」字下即云:「音敗不和也。或從心。尺制切。」因具敗義,故字或從歺、歹。歺,骨敗也,亦作歹。《字彙.心部》云:「,同懘」,當有其理。
《正字通.心部》。
《中文大辭典.心部》。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