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ㄅㄟˋ
1. 違背、違反。《說文解字.言部》:「誖,亂也。誖或从心。」《國語.周語上》:「而後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荀子.性惡》:「皆反於性而悖於情也。」
2. 謬誤,不合事理。《淮南子.脩務》:「聖人憂民如此其明也,而稱以無為,豈不悖哉!」
3. 掩蔽。《莊子.胠篋》:「故上悖日月之明,下爍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施。」唐.王勃 〈上劉右相書〉:「山野悖其心跡,煙霧養其神爽。」
=>「誖」之異體。
(二)ㄅㄛˊ
旺盛。通「勃」。《左傳.莊公十一年》:「禹湯罪己,其興也悖焉。」
〔關鍵文獻〕
《集韻.入聲.沒韻》。
(一)
「哱」為「悖」之異體。悖,《說文解字.言部》:「,亂也。從言,孛聲。,誖或從心。」《集韻.入聲,沒韻》薄沒切、《集韻.去聲.隊韻》補妹切及《集韻.去聲.隊韻》蒲昧切下都同收「誖悖哱」三字,注並云:「亂也,或從心、從口。」今既定「悖」為正字,故「哱」當為其異體字。又:「哱」另兼正字。又對應正字「誖」。
#「哱」另兼正字。
(二)
《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
《字彙.子部》。
「」為「悖」之異體。悖,《說文解字.言部》:「,亂也。從言,孛聲。,誖或從心。」《字彙.子部》收「」字,注云:「與悖同。《亢倉子》古字。」《正字通.子部》、《中文大辭典.子部》都收「」,並同「悖」字。《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收「」,下云:「悖,《亢倉子》。」然《正字通.子部》「」下則曰:「……《亢倉》作,古使字,並訛文,即字,下增畫作,非。」「」「」於古文獻中既同「悖」,故當為「悖」之異體字。
《集韻.去聲.隊韻》。
「怫」為「悖」之異體。悖,《說文解字.言部》:「,亂也。從言,孛聲。,誖或從心。」《集韻.去聲.隊韻》蒲昧切下收「誖悖怫」等字,下注云:「亂也,或從心、從口,亦作怫。」按:怫為從心弗聲之字,從弗與從孛之字上古韻都屬微部字,今既定「悖」為正字,故「怫」當為「悖」之異體字。又:「怫」另兼為正字。又對應正字「誖」。
#「怫」另兼正字。
「」為「悖」之異體。悖,《說文解字.言部》:「,亂也。從言,孛聲。,誖或從心。」《集韻.去聲.隊韻》「誖悖哱」三字下注云:「亂也,或從心從口,亦書作。」《漢語大字典.心部》「」下亦引《集韻》之說,以為「同悖」。亦為從心孛聲之字,唯形構位置不同於悖。當為悖之異體字。又:此字另對應正字「誖」。
《廣碑別字.十畫.悖字》引〈唐宣武軍節度押衙兼侍御史河東柳延宗墓誌〉。
《中華字海.忄部》。
《金石文字辨異.入聲.隊韻.悖字》引〈北魏孝文弔比干墓文〉。
《龍龕手鏡.心部》。
「」為「悖」之異體。悖,《說文解字.言部》:「,亂也。從言,孛聲。,誖或從心。」《龍龕手鏡.心部》收「」字,以為「悖」之俗體。《中華字海.忄部》「」下亦云「同悖」。蓋「」為《說文》之隸化字,故當為「悖」之異體字。又《金石文字辨異.去聲.隊韻》「悖」下收「」字,注云:〈北魏孝文弔比干墓文〉『否哉運』,按:悖為。」《偏類碑別字.心部》引〈魏東平王元畧墓誌〉中「」字,亦以為乃「悖」之別體。「」當為「悖」之篆形之另一種隸定寫法,故亦為「悖」之異體字。又此字另對應正字「誖」。
《字彙.心部》。
「」為「悖」之異體。悖,《說文解字.言部》:「,亂也。從言,孛聲。,誖或從心。」《字彙.心部》「」下注云:「蒲沒切,盆入聲,昏亂也。又與悖同。」《正字通.心部》「」下亦云:「同悖。」為從心勃聲,當為「悖」之異體字。
《異體字手冊.十畫》。
「」為「悖」之異體。悖,《說文解字.言部》:「,亂也。從言,孛聲。,誖或從心。」《集韻.入聲.沒韻》「誖悖」下又收「」字,注云:「《說文》:亂也。或從心、從口。籀從二或,亦作。」《正字通.心部》「」下云:「同悖,別作。」故「」當為「悖」之異體字。又:「」另對應正字「誖」。
《說文.言部》。
「」為「悖」之異體。悖,《說文解字.言部》:「,亂也。從言,孛聲。,誖或從心。,籀文誖,從二或。」悖之籀文隸定作。《集韻.入聲.沒韻》、《集韻.去聲.隊韻》都收「」為「誖悖」之籀文古體。今既定「悖」為正字,故「」當為其異體字。
「誖」為「悖」之異體。悖,《說文解字.言部》:「,亂也。從言,孛聲。,誖或從心。」《集韻.入聲,沒韻》「誖悖」下亦引《說文》,以為「誖」或從「心」。《字彙.心部》「悖」下云:「與誖同。」《正字通.心部》「悖」下亦云:「同誖」。故「誖」可視為「悖」之異體字。又:「誖」另兼正字。
#「誖」另兼正字。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