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1293A01293A01293A01293A01293A01293A01293A01293A01293A01293A01293A01293A01293
A01293A01293A01293A01293A01293A01293A01293A01293A01293A01293A01293A01293A01293
A01293A01293A01293A01293A01293A01293A01293A01293A01293A01293A01293A01293A01293
A01293A01293A01293A01293A01293
字號A01293正字 - 08 - 11 
說文釋形大徐本:
,相聽也。从二人。凡从之屬皆从从。(疾容切)
,隨行也。从辵、从,从亦聲。(慈用切)
段注本:
,相聽也。从二人。凡从之屬皆从从。(疾容切)
,隨行也。从从、辵,从亦聲。(慈用切)
注音(一)ㄘㄨㄥˊ (二)ㄗㄨㄥˋ (三)ㄘㄨㄥ (四)ㄗㄨㄥ
漢語拼音(一)cóng (二)zòng (三)cōng (四)zōng
釋義

(一)ㄘㄨㄥˊ

1.  跟隨。如:「跟從」。《說文解字.从部》:「從,隨行也。」《論語.公冶長》:「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醒世姻緣》第一四回:「又將他跟從的人都安置在照廳裏吃酒烘火。」

2.  依順。如:「從命」、「服從」。《禮記.樂記》:「樂者敦和率神而從天。」漢.鄭玄.注:「從,順也。」《後漢書.卷七四下.袁紹劉表列傳.劉表》:「使人納其眾,眾聞之喜,遂皆服從。」

3.  參予。如:「從事」、「從政」。《論語.子路》:「子曰:『苟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唐.韓愈《順宗實錄二》:「達於吏理,可使從政者,宜委常參官各舉所知。」

4.  採取。如:「從寬處理」。《儒林外史》第五一回:「此事也不關緊要,因而吩咐祁知府從寬辦結。」

5.  隨著、接著。《左傳.隱公六年》:「長惡不悛,從自及也。」晉.杜預.注:「從,隨也。」唐.皮日休〈補《周禮.九夏》系文〉:「此歌之大者,載在樂章。樂崩,亦從而亡。」

6.  向來。如:「他從未遲到過!」。《紅樓夢》第四四回:「寶玉因自來從未在平兒跟前盡過心,──且平兒又是個極聰明極清俊的上等女孩兒,比不得那起俗蠢拙物,──深為恨怨。」

7.  介詞。自、由。《孟子.離婁下》:「施施從外來。」唐.杜甫〈月夜憶舍弟〉詩:「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二)ㄗㄨㄥˋ

1.  隨侍的人。如:「侍從」、「僕從」。《書經.冏命》:「其侍御僕從,罔匪正人。」《大宋宣和遺事.亨集》:「臣等妝僕從,自厚載門出市私行,可以恣觀市廛風景。」《紅樓夢》第一二回:「作速擇了日期,賈璉與林黛玉辭別了眾人,帶了僕從,登舟往揚州去了。」

2.  堂房親屬中比至親稍疏的。如:「從兄弟」、「從伯叔」。

3.  附屬的、次要的。如:「從犯」、「從吏」。《魏書.卷一一三.官氏志》:「前世職次皆無從品,魏氏始置之。」

(三)ㄘㄨㄥ

「從容」:

(1)  慫恿。《史記.卷一一八.淮南衡山列傳.衡山王》:「微知淮南、衡山有逆計,日夜從容勸之。」

(2)  舒緩、不緊迫。《詩經.小雅.都人士.序》:「古者長民,衣服不貳,從容有常,以齊其民,則民德歸壹。」漢.毛亨.傳:「從容,謂休燕也。」《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下》:「與晟飲酒,從容訪問,晟終不言。」

(3)  寬裕。如:「時間充裕。」《初刻拍案驚奇》卷三:「東山到底不明白,卻是驟得了千來兩銀子,手頭從容。」

(四)ㄗㄨㄥ

蹤跡。通「蹤」。《史記.卷八六.刺客列傳.聶政》:「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絕從。」唐.司馬貞.索隱:「從音蹤,古字少,假借無旁『足』。」《漢書.卷五九.張湯傳》:「上問:『變事從跡安起?』湯陽驚曰:『此殆文故人怨之。』」

A01293
A01293-027
部首筆畫  - 08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一畫.從字》引〈隋謝岳墓誌〉。


A01293-001
部首筆畫  - 02 - 04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人部》。


注音 (1)ㄗㄨㄥ (2)ㄗㄨㄥˋ (3)ㄘㄨㄥ (4)ㄘㄨㄥˊ
漢語拼音 (1)zōng (2)zòng (3)cōng (4)cóng
研訂者 黃沛榮
內容

」為「從」之異體。據《說文》,「」、「從」為二字,《說文解字.部》云:「,相聽也。從二人。」又:「,隨行也。從辵,亦聲。」前者乃「聽從」之意,後者則為「隨從」之意。然二義實有引申關係,且甲骨文只用「」字,金文隨用「」外,更累增「彳」、「止」偏旁,以示「從行於道」之意。《說文》分為二字,蓋為後世之用法。《字彙.人部》:「,古從字。」《正字通.人部》:「,從本字。」是也。其後「從」字取得正體地位,「」字遂為異體。

此字音讀,《廣韻.平聲.鍾韻》「疾容切」,音ㄘㄨㄥˊ,又「七恭切」,從容,音ㄘㄨㄥ,又〈去聲.用韻〉「疾用切」,通「縱」,音ㄗㄨㄥˋ;《集韻.平聲.鍾韻》「將容切」,通蹤,音ㄗㄨㄥ。

A01293
A01293-016
部首筆畫  - 02 - 04 
內容

〔關鍵文獻〕

《四聲篇海.人部》。


注音 (1)ㄗㄨㄥ (2)ㄗㄨㄥˋ (3)ㄘㄨㄥ (4)ㄘㄨㄥˊ
漢語拼音 (1)zōng (2)zòng (3)cōng (4)cóng
研訂者 黃沛榮
內容

」為「從」之異體。據《說文》,「」、「從」為二字,《說文解字.部》云:「,相聽也。從二人。」又:「,隨行也。從辵,亦聲。」前者乃「聽從」之意,後者則為「隨從」之意。然二義實有引申關係,甲骨文亦只用「」字,《說文》分為二字,蓋為後世之用法。「」形乃「」隸定之異,《四聲篇海.人部》雖云「音從」而未有釋義,然觀其形構,當即「從」字也,故應收為「從」之異體。

此字《廣韻.平聲.鍾韻》「疾容切」,音ㄘㄨㄥˊ,又「七恭切」,從容,音ㄘㄨㄥ,又〈去聲.用韻〉「疾用切」,通「縱」,音ㄗㄨㄥˋ;《集韻.平聲.鍾韻》「將容切」,通蹤,音ㄗㄨㄥ。

A01293
A01293-032
部首筆畫  - 06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彳部.從字》引〈魏司馬景和妻墓誌銘〉。


A01293
A01293-044-3
部首筆畫  - 07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廣碑別字.十一畫.從字》引〈齊天統劉陛造像〉。


A01293
A01293-038
部首筆畫  - 07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彳部.從字》引〈魏李仲琁脩孔廟碑〉。


A01293
A01293-040
部首筆畫  - 08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一畫.從字》引〈隋李則墓誌〉。


A01293
A01293-033
部首筆畫  - 08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人部》。

《中華字海.亻部》。


A01293
A01293-012
部首筆畫  - 08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冬韻.從字》引〈北魏司馬景和妻墓誌銘〉。


注音 (1)ㄗㄨㄥ (2)ㄗㄨㄥˋ (3)ㄘㄨㄥ (4)ㄘㄨㄥˊ
漢語拼音 (1)zōng (2)zòng (3)cōng (4)cóng
研訂者 黃沛榮
內容

」為「從」之異體。據《說文》,「」、「從」為二字,《說文解字.部》云:「,相聽也。從二人。」又:「,隨行也。從辵,亦聲。」前者乃「聽從」之意,後者則為「隨從」之意。然二義實有引申關係,且甲骨文只用「」字,金文隨用「」外,更累增「彳」、「止」偏旁,以示「從行於道」之意。俗書中「」、「彳」偏旁常常混用,故「」乃「從」之訛變,見於《金石文字辨異.平聲.冬韻》引〈北魏司馬景和妻董誌銘〉,可收為「從」之異體。

此字音讀,《廣韻.平聲.鍾韻》「疾容切」,音ㄘㄨㄥˊ,又「七恭切」,從容,音ㄘㄨㄥ,又〈去聲.用韻〉「疾用切」,通「縱」,音ㄗㄨㄥˋ;《集韻.平聲.鍾韻》「將容切」,通蹤,音ㄗㄨㄥ。

A01293
A01293-037
部首筆畫  - 09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冬韻.從字》引〈東魏李仲璇修孔子廟碑〉。


A01293
A01293-039
部首筆畫  - 10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彳部.從字》引〈隋脩七帝寺碑〉。


A01293
A01293-043
部首筆畫  - 02 - 04 
內容

〔關鍵文獻〕

《四聲篇海.儿部》。


A01293
A01293-014
部首筆畫  - 02 - 04 
內容

〔關鍵文獻〕

《玉篇.部》。


注音 (1)ㄗㄨㄥ (2)ㄗㄨㄥˋ (3)ㄘㄨㄥ (4)ㄘㄨㄥˊ
漢語拼音 (1)zōng (2)zòng (3)cōng (4)cóng
研訂者 黃沛榮
內容

」為「從」之異體。據《說文》,「」、「從」為二字,《說文解字.部》云:「,相聽也。從二人。」又:「,隨行也。從辵,亦聲。」前者乃「聽從」之意,後者則為「隨從」之意。然二義實有引申關係,甲骨文亦只用「」字,《說文》分為二字,蓋為後世之用法。「」形既訛為「」,見於《集韻.平聲.鍾韻》等書,又由「」訛為「」,見於《四聲篇海.部》,云:「,篆文從字。」故可收為「從」之異體。

此字《廣韻.平聲.鍾韻》「疾容切」,音ㄘㄨㄥˊ,又「七恭切」,從容,音ㄘㄨㄥ,又〈去聲.用韻〉「疾用切」,通「縱」,音ㄗㄨㄥˋ;《集韻.平聲.鍾韻》「將容切」,通蹤,音ㄗㄨㄥ。

A01293
A01293-013
部首筆畫  - 02 - 04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冬韻.從字》引〈漢無極山碑〉。


=>」之異體。

注音 (二)(1)ㄗㄨㄥ (2)ㄗㄨㄥˋ (3)ㄘㄨㄥ (4)ㄘㄨㄥˊ (一)(1)ㄅㄛ (2)ㄅㄠ
漢語拼音 (二)(1)zōng (2)zòng (3)cōng (4)cóng (一)(1)bō (2)bāo
研訂者 黃沛榮
內容

()

」為「從」之異體。據《說文》,「」、「從」為二字,《說文解字.部》云:「,相聽也。從二人。」又:「,隨行也。從辵,亦聲。」前者乃「聽從」之意,後者則為「隨從」之意。然二義實有引申關係,甲骨文亦只用「」字,《說文》分為二字,蓋為後世之用法。「」之形構習見,《金石文字辨異.平聲.冬韻》,云:「〈漢無極山碑〉:『上至體。』《隸釋》云:『即從。』按《周禮.司儀》『客』《釋文》云:『本亦作從。』《六經正誤》云:『刀古作,是兩人字合作,非兩刀也。』」故知「」為「」字之訛,可收為「從」之異體。

此字《廣韻.平聲.鍾韻》「疾容切」,音ㄘㄨㄥˊ,又「七恭切」,從容,音ㄘㄨㄥ,又〈去聲.用韻〉「疾用切」,通「縱」,音ㄗㄨㄥˋ;《集韻.平聲.鍾韻》「將容切」,通蹤,音ㄗㄨㄥ。

()

=>」之異體。

A01293
A01293-044-1
部首筆畫  - 02 - 04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力部》。

《字彙補.力部》。

《漢語大字典.力部》。


=>」之異體。

A01293
A01293-002
部首筆畫  - 04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金文編.卷八.從字》引「從」(芮公鐘)。

《玉篇.部.字》。


注音 (1)ㄗㄨㄥ (2)ㄗㄨㄥˋ (3)ㄘㄨㄥ (4)ㄘㄨㄥˊ
漢語拼音 (1)zōng (2)zòng (3)cōng (4)cóng
研訂者 黃沛榮
內容

」為「從」之異體。據《說文》,「」、「從」為二字,《說文解字.部》云:「,相聽也。從二人。」又:「,隨行也。從辵,亦聲。」前者乃「聽從」之意,後者則為「隨從」之意。然二義實有引申關係,甲骨文亦只用「」字,《說文》分為二字,蓋為後世之用法。「」之形構,見於金文〈芮公鐘〉(《金文編.卷八》引),於「」上累增「彳」旁,以示「從行於道」之意。其後又收入《玉篇.部》、《字彙.彳部》、《正字通.彳部》、《宋元以來俗字譜.彳部》引〈古今雜劇〉及《康熙字典.彳部》,確為「從」之異體。

此字音讀,《廣韻.平聲.鍾韻》「疾容切」,音ㄘㄨㄥˊ,又「七恭切」,從容,音ㄘㄨㄥ,又〈去聲.用韻〉「疾用切」,通「縱」,音ㄗㄨㄥˋ;《集韻.平聲.鍾韻》「將容切」,通蹤,音ㄗㄨㄥ。

A01293
A01293-009
部首筆畫  - 06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敦煌俗字譜.彳部.從字》引〈中99.1004.上7〉。


注音 (1)ㄗㄨㄥ (2)ㄗㄨㄥˋ (3)ㄘㄨㄥ (4)ㄘㄨㄥˊ
漢語拼音 (1)zōng (2)zòng (3)cōng (4)cóng
研訂者 黃沛榮
內容

」為「從」之異體。據《說文》,「」、「從」為二字,《說文解字.部》云:「,相聽也。從二人。」又:「,隨行也。從辵,亦聲。」前者乃「聽從」之意,後者則為「隨從」之意。然二義實有引申關係,甲骨文亦只用「」字,《說文》分為二字,蓋為後世之用法。「」之形構,見於《敦煌俗字譜.彳部》、《中國書法大字典.彳部》,故應收為「從」之異體。

此字《廣韻.平聲.鍾韻》「疾容切」,音ㄘㄨㄥˊ,又「七恭切」,從容,音ㄘㄨㄥ,又〈去聲.用韻〉「疾用切」,通「縱」,音ㄗㄨㄥˋ;《集韻.平聲.鍾韻》「將容切」,通蹤,音ㄗㄨㄥ。

A01293
A01293-026
部首筆畫  - 06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冬韻.從字》引〈北齊造丈八大像頌〉。


A01293
A01293-031
部首筆畫  - 06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中國書法大字典.彳部》。


A01293
A01293-022
部首筆畫  - 06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一畫.從字》引〈隋陳叔榮墓誌銘〉。


A01293
A01293-030
部首筆畫  - 06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中國書法大字典.彳部》。


=>」之異體。

A01293
A01293-023
部首筆畫  - 07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彳部.從字》引〈隋曹植碑〉。


A01293
A01293-028
部首筆畫  - 07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一畫.從字》引〈隋姚泰墓誌〉。


A01293
A01293-044-4
部首筆畫  - 07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廣碑別字.十一畫.從字》引〈唐前飛騎尉楊達墓誌〉。


A01293
A01293-010
部首筆畫  - 07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一畫.從字》引〈漢韓碑陰〉。


注音 (1)ㄗㄨㄥ (2)ㄗㄨㄥˋ (3)ㄘㄨㄥ (4)ㄘㄨㄥˊ
漢語拼音 (1)zōng (2)zòng (3)cōng (4)cóng
研訂者 黃沛榮
內容

」為「從」之異體。據《說文》,「」、「從」為二字,《說文解字.部》云:「,相聽也。從二人。」又:「,隨行也。從辵,亦聲。」前者乃「聽從」之意,後者則為「隨從」之意。然二義實有引申關係,甲骨文亦只用「」字,《說文》分為二字,蓋為後世之用法。「」之形構,見於《碑別字新編.十一畫》、《敦煌俗字譜.彳部》、《干祿字書.平聲》,應收為「從」之異體。

此字《廣韻.平聲.鍾韻》「疾容切」,音ㄘㄨㄥˊ,又「七恭切」,從容,音ㄘㄨㄥ,又〈去聲.用韻〉「疾用切」,通「縱」,音ㄗㄨㄥˋ;《集韻.平聲.鍾韻》「將容切」,通蹤,音ㄗㄨㄥ。

A01293-003
部首筆畫  - 07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干祿字書.平聲》。

《敦煌俗字譜.彳部.從字》引〈中24.199.上-6〉。


注音 (1)ㄗㄨㄥ (2)ㄗㄨㄥˋ (3)ㄘㄨㄥ (4)ㄘㄨㄥˊ
漢語拼音 (1)zōng (2)zòng (3)cōng (4)cóng
研訂者 黃沛榮
內容

」為「從」之異體。據《說文》,「」、「從」為二字,《說文解字.部》云:「,相聽也。從二人。」又:「,隨行也。從辵,亦聲。」前者乃「聽從」之意,後者則為「隨從」之意。然二義實有引申關係,甲骨文亦只用「」字,《說文》分為二字,蓋為後世之用法。「」之形構,見於《干祿字書.平聲》、《敦煌俗字譜.彳部》及《俗書刊誤.平聲.東韻》,後更成為日本「從」字之標準寫法,故應收為「從」之異體。

此字音讀,《廣韻.平聲.鍾韻》「疾容切」,音ㄘㄨㄥˊ,又「七恭切」,從容,音ㄘㄨㄥ,又〈去聲.用韻〉「疾用切」,通「縱」,音ㄗㄨㄥˋ;《集韻.平聲.鍾韻》「將容切」,通蹤,音ㄗㄨㄥ。

A01293
A01293-045
部首筆畫  - 07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從」字或作「」,稍訛則作「」,再訛則作「」。


注音 (1)ㄗㄨㄥ (2)ㄗㄨㄥˋ (3)ㄘㄨㄥ (4)ㄘㄨㄥˊ
漢語拼音 (1)zōng (2)zòng (3)cōng (4)cóng
研訂者 季旭昇
內容

」為「從」之異體。「從」之篆文作「」,段注本《說文解字.部》:「隨行也。從辵,亦聲。」今楷定通作「從」(《玉篇.彳部》)。「」字見《龍龕手鏡.彳部》曰:「:音從。」蓋「從」字或作「」(《干祿字書.平聲》),稍訛則作「」(《佛教難字字典.彳部》),再訛則作「」耳。據此,「」為「從」之異體,可從。

A01293
A01293-034
部首筆畫  - 07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彳部.從字》引〈魏江陽王元乂墓誌〉。


A01293
A01293-024
部首筆畫  - 08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彳部.從字》引〈唐工部尚書崔泰之墓誌〉。


A01293
A01293-029
部首筆畫  - 08 - 10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一畫.從字》引〈隋蕭瑾墓誌〉。


A01293
A01293-019
部首筆畫  - 08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冬韻.從字》引〈漢溧陽長潘乾校官碑〉。


A01293
A01293-044-2
部首筆畫  - 08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重訂直音篇.卷三.彳部》。


A01293
A01293-035
部首筆畫  - 08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彳部.從字》引〈周崋岳頌〉。


A01293
A01293-011
部首筆畫  - 08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一畫.從字》引〈唐左光祿大夫段瑗墓誌〉。


注音 (1)ㄗㄨㄥ (2)ㄗㄨㄥˋ (3)ㄘㄨㄥ (4)ㄘㄨㄥˊ
漢語拼音 (1)zōng (2)zòng (3)cōng (4)cóng
研訂者 黃沛榮
內容

」為「從」之異體。據《說文》,「」、「從」為二字,《說文解字.部》云:「,相聽也。從二人。」又:「,隨行也。從辵,亦聲。」前者乃「聽從」之意,後者則為「隨從」之意。然二義實有引申關係,甲骨文亦只用「」字,《說文》分為二字,蓋為後世之用法。「」之形構.見於《碑別字新編.十一畫》引〈唐左光祿大夫段瑗墓誌〉、《佛教難字字典.彳部》,應收為「從」之異體。

此字《廣韻.平聲.鍾韻》「疾容切」,音ㄘㄨㄥˊ,又「七恭切」,從容,音ㄘㄨㄥ,又〈去聲.用韻〉「疾用切」,通「縱」,音ㄗㄨㄥˋ;《集韻.平聲.鍾韻》「將容切」,通蹤,音ㄗㄨㄥ。

A01293
A01293-020
部首筆畫  - 08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彳部.從字》引〈唐許州司戶參軍郭瑤墓誌又呂思禮墓誌〉。


A01293
A01293-025
部首筆畫  - 09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彳部.從字》引〈唐戴令言墓誌〉。


A01293
A01293-017
部首筆畫  - 09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一畫.從字》引〈齊比丘道略造象記〉。


#「C03555」另兼正字。
=>」之異體。

注音 (一)ㄗㄨㄥ (二)ㄙㄨㄥˇ #(1)ㄘㄨㄥ (2)ㄙㄨㄥˇ
漢語拼音 (一)zōng (二)sǒng #(1)cōng (2)sǒng
研訂者 黃沛榮
內容

()

」為「從」之異體。據《說文》,「」、「從」為二字,《說文解字.部》云:「,相聽也。從二人。」又:「,隨行也。從辵,亦聲。」前者乃「聽從」之意,後者則為「隨從」之意。然二義實有引申關係,甲骨文亦只用「」字,《說文》分為二字,蓋為後世之用法。「」形乃「從」之稍訛,見於〈齊比丘道略造象記〉(《碑別字新編.十一畫》),其後《四聲篇海.彳部》、《佛教難字字典.彳部》並有收錄。

此字《廣韻.平聲.鍾韻》「疾容切」,音ㄘㄨㄥˊ,又「七恭切」,從容,音ㄘㄨㄥ,又〈去聲.用韻〉「疾用切」,通「縱」,音ㄗㄨㄥˋ;《集韻.平聲.鍾韻》「將容切」,通蹤,音ㄗㄨㄥ。

#「C03555」另兼正字。

()

=>」之異體。

A01293
A01293-041
部首筆畫  - 09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彳部.從字》引〈唐梁基墓誌〉。


A01293
A01293-021
部首筆畫  - 09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彳部.從字》引〈魏相州刺史元端墓誌〉。

《中華字海.彳部》。


A01293
A01293-036
部首筆畫  - 10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一畫.從字》引〈隋雍長墓誌〉。


A01293
A01293-015
部首筆畫  - 06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宋元以來俗字譜.彳部》引〈目連記〉。


注音 (1)ㄗㄨㄥ (2)ㄗㄨㄥˋ (3)ㄘㄨㄥ (4)ㄘㄨㄥˊ
漢語拼音 (1)zōng (2)zòng (3)cōng (4)cóng
研訂者 黃沛榮
內容

」為「從」之異體。據《說文》,「」、「從」為二字,《說文解字.部》云:「,相聽也。從二人。」又:「,隨從也。從辵,亦聲。」前者乃「聽從」之意,後者則為「隨從」之意。然二義實有引申關係,甲骨文亦只用「」字,《說文》分為二字,蓋為後世之用法。「」形從「」,乃「彳」之隸變,此形見於《宋元以來俗字譜.彳部》引〈目連記〉,可收為「從」之異體。

此字《廣韻.平聲.鍾韻》「疾容切」,音ㄘㄨㄥˊ,又「七恭切」,從容,音ㄘㄨㄥ,又〈去聲.用韻〉「疾用切」,通「縱」,音ㄗㄨㄥˋ;《集韻.平聲.鍾韻》「將容切」,通蹤,音ㄗㄨㄥ。 

A01293-004
部首筆畫  - 04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玉篇.草部.字》。


注音 (1)ㄗㄨㄥ (2)ㄗㄨㄥˋ (3)ㄘㄨㄥ (4)ㄘㄨㄥˊ
漢語拼音 (1)zōng (2)zòng (3)cōng (4)cóng
研訂者 黃沛榮
內容

」為「從」之異體。據《說文》,「」、「從」為二字,《說文解字.部》云:「,相聽也。從二人。」又:「,隨行也。從辵,亦聲。」前者乃「聽從」之意,後者則為「隨從」之意。然二義實有引申關係,甲骨文亦只用「」字,《說文》分為二字,蓋為後世之用法。「」之形構,見於《玉篇.草部》,云:「古文從。」《四聲篇海.艸部》及《康熙字典.艸部》承之,故可定為「從」之異體。

此字音讀,《廣韻.平聲.鍾韻》「疾容切」,音ㄘㄨㄥˊ,又「七恭切」,從容,音ㄘㄨㄥ,又〈去聲.用韻〉「疾用切」,通「縱」,音ㄗㄨㄥˋ;《集韻.平聲.鍾韻》「將容切」,通蹤,音ㄗㄨㄥ。

A01293
A01293-042
部首筆畫  - 06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彳部.從字》引〈齊宋敬業造象記〉。


A01293
A01293-006
部首筆畫  - 04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平聲.鍾韻》。


注音 (1)ㄗㄨㄥ (2)ㄗㄨㄥˋ (3)ㄘㄨㄥ (4)ㄘㄨㄥˊ
漢語拼音 (1)zōng (2)zòng (3)cōng (4)cóng
研訂者 黃沛榮
內容

」為「從」之異體。據《說文》,「」、「從」為二字,《說文解字.部》云:「,相聽也。從二人。」又:「,隨行也。從辵,亦聲。」前者乃「聽從」之意,後者則為「隨從」之意。然二義實有引申關係,甲骨文亦只用「」字,《說文》分為二字,蓋為後世之用法。「」乃「從」字之訛,因《說文》篆文作「」,故「從」字亦可隸定作「」,其後「辵」變為「」,「」訛為「」,遂成「」字。此一形構,見於《集韻.平聲.鍾韻》、《四聲篇海.辵部》等書,故應收為「從」之異體。

此字音讀,《廣韻.平聲.鍾韻》「疾容切」,音ㄘㄨㄥˊ,又「七恭切」,從容,音ㄘㄨㄥ,又〈去聲.用韻〉「疾用切」,通「縱」,音ㄗㄨㄥˋ;《集韻.平聲.鍾韻》「將容切」,通蹤,音ㄗㄨㄥ。

A01293
A01293-007
部首筆畫  - 04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平聲.鍾韻.從字》引〈梁相孔耽神祠碑〉。

《字彙補.部》。


注音 (1)ㄗㄨㄥ (2)ㄗㄨㄥˋ (3)ㄘㄨㄥ (4)ㄘㄨㄥˊ
漢語拼音 (1)zōng (2)zòng (3)cōng (4)cóng
研訂者 黃沛榮
內容

」為「從」之異體。據《說文》,「」、「從」為二字,《說文,部》云:「,相聽也。從二人。」又:「,隨行也。從辵,亦聲。」前者乃「聽從」之意,後者則為「隨從」之意。然二義實有引申關係,甲骨文亦只用「」字,《說文》分為二字,蓋為後世之用法。「」乃「從」字之訛,因《說文》篆文作「」,故「從」字亦可隸定作「」,其後「辵」變為「」,「」訛為「」,遂成「」字。此一形構,見於《漢隸字源.平聲.鍾韻》、《字彙補.辵部》等書,故應收為「從」之異體。

此字音讀,《廣韻.平聲.鍾韻》「疾容切」,音ㄘㄨㄥˊ,又「七恭切」,從容,音ㄘㄨㄥ,又〈去聲.用韻〉「疾用切」,通「縱」,音ㄗㄨㄥˋ;《集韻.平聲.鍾韻》「將容切」,通蹤,音ㄗㄨㄥ。

A01293
A01293-005
部首筆畫  - 04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去聲.用韻》。

《四聲篇海.部》。


注音 (1)ㄗㄨㄥ (2)ㄗㄨㄥˋ (3)ㄘㄨㄥ (4)ㄘㄨㄥˊ
漢語拼音 (1)zōng (2)zòng (3)cōng (4)cóng
研訂者 黃沛榮
內容

」為「從」之異體。據《說文》,「」、「從」為二字,《說文解字.部》云:「,相聽也。從二人。」又:「,隨行也。從辵,亦聲。」前者乃「聽從」之意,後者則為「隨從」之意。然二義實有引申關係,甲骨文亦只用「」字,《說文》分為二字,蓋為後世之用法。「」乃「從」字隸定之異,因《說文》篆文作「」,自可隸定作「」。此一形構,見於《集韻.去聲.用韻》、《四聲篇海.辵部》、《字彙.辵部》、《正字通.辵部》及《康熙字典.辵部》等書,可定為「從」之異體。

此字音讀,《廣韻.平聲.鍾韻》「疾容切」,音ㄘㄨㄥˊ,又「七恭切」,從容,音ㄘㄨㄥ,又〈去聲.用韻〉「疾用切」,通「縱」,音ㄗㄨㄥˋ;《集韻.平聲.鍾韻》「將容切」,通蹤,音ㄗㄨㄥ。

A01293
A01293-008
部首筆畫  - 11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平聲.鍾韻》。

《四聲篇海.部》。


注音 (1)ㄗㄨㄥ (2)ㄗㄨㄥˋ (3)ㄘㄨㄥ (4)ㄘㄨㄥˊ
漢語拼音 (1)zōng (2)zòng (3)cōng (4)cóng
研訂者 黃沛榮
內容

」為「從」之異體。據《說文》,「」、「從」為二字,《說文解字.部》云:「,相聽也。從二人。」又:「,隨行也。從辵,亦聲。」前者乃「聽從」之意,後者則為「隨從」之意。然二義實有引申關係,甲骨文亦只用「」字,《說文》分為二字,蓋為後世之用法。「」乃「從」之累增字。從「彳」從「」之字,大多隸定為從「辵」,獨「從」等少數字有異,遂於「從」字上加添「辵」旁而成「」字。此一形構,見於《集韻.平聲.鍾韻》、《四聲篇海.辵部》,皆以為「從容」字之異體。《正字通.辵部》則云:「舊註音聰,步緩,分為二,非。」甚是。

此字音讀,《廣韻.平聲.鍾韻》「疾容切」,音ㄘㄨㄥˊ,又「七恭切」,從容,音ㄘㄨㄥ,又〈去聲.用韻〉「疾用切」,通「縱」,音ㄗㄨㄥˋ;《集韻.平聲.鍾韻》「將容切」,通蹤,音ㄗㄨㄥ。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校正甲骨文編
甲骨文字集釋
金文編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簡文字類編
古璽文編
漢隸字源
平聲.三鍾.頁17.左
去聲.三用.頁346.右
隸辨
卷一.平聲.三鍾.頁21.右
卷六.偏旁.頁889.右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玉篇零卷
六朝別字記新編
敦煌俗字譜
干祿字書
平聲.頁4.右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佩觿
卷中.頁22.右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平聲.三鍾.書容切.頁16
平聲.三鍾.七恭切.頁17
平聲.三鍾.七恭切.頁17
平聲.三鍾.將容切.頁17
平聲.三鍾.牆容切.頁18
上聲.一董.祖動切.頁302
去聲.三用.似用切.頁464
去聲.三用.才用切.頁464
平聲.一東.鉏弓切.頁13
平聲.四江.鉏江切.頁23
上聲.二腫.足勇切.頁304
集韻考正
類篇
精嚴新集大藏音
四聲篇海(明刊本)
字鑑
卷一.平聲.三鍾.頁11.左
六書正譌
平聲.二冬鍾韻.頁13.右
宋元以來俗字譜
俗書刊誤
卷一.平聲.一東.頁541
卷一○.字同音義異.頁577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康熙字典
經典文字辨證書
卷三.a01293-005部.頁11.左
增廣字學舉隅
卷一.兩字辨似.頁37
卷二.正譌.頁186
卷四.一字數音.頁574
古今正俗字詁
卷下.頁161
字辨
彙音寶鑑
卷三.恭上平聲.頁269.左
卷三.恭上去聲.頁274.右
卷三.恭上去聲.頁274.右
卷三.恭下平聲.頁280.右
卷三.恭下平聲.頁280.右
卷三.恭下平聲.頁280.右
異體字手冊
簡化字總表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簡體字表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卷一.平聲.三鍾.頁26.左
卷四.去聲.三用.頁205.右
宋體母稿異體字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0 10: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