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時盛酒器具或宗廟常用之祭器。《說文解字.糸部》:「彝,宗廟常器也。」《爾雅.釋器》:「彝、卣、罍,器也。」《宋書.卷四二.列傳.劉穆之》:「功銘鼎彝,義彰典策。」
2. 常道、常法。《詩經.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書經.洪範》:「惟天陰騭下民,相協厥居,我不知其彝倫攸敘。」
3.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多分佈在大陸地區雲南、四川、貴州等地。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彐部.字》引〈魏青州刺史元襲墓誌〉。
《字彙補.巾部》。
(二)
「」為「彝」之異體。彝,段注本《說文解字.彑部》云:「宗廟常器也,從糸,糸,綦也。廾持也。米器中實也。從彑象形。」,《漢語大字典.巾部》云:「同彝。」考《字彙補.巾部》:「,《韻寶》曰:鐘鼎文字。」則「」為「彝」之異體無誤,《異體字字典》可收。
(一)
=>「吊」之異體。
《類篇.糸部》。
《四聲篇海.幺部》。
《康熙字典.幺部》。
「」為「彝」之異體。彝,段注本《說文解字.彑部》云:「宗廟常器也,從糸,糸,綦也。廾持之。米器中實也。從彑象形。」《說文解字.彑部》又收重文,云:「古文彝。」而「」,見《康熙字典.幺部》,云:「《說文》彝,古作。」此由《說文》「彝」字之重文而變,其為「彝」之異體無誤,《異體字字典》可收。
《玉篇零卷.絲部.字》。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支韻.字》引〈北魏刁遵墓誌〉。
《漢語大字典.廾部》。
澤存堂本《玉篇.素部.字》。
《偏類碑別字.彐部.彝字》引〈魏舞陰寇偘墓誌〉。
「」為「彝」之異體。彝,段注本《說文解字.彑部》云:「宗廟常器也,從糸,糸,綦也。廾持之。米器中實也。從彑象形。」,見《偏類碑別字.彐部》引〈魏舞陰寇偘墓誌〉。此外其餘字書均未見。此字蓋由「彝」形省為「」,再於左側增「幺」而成,其為「彝」之異體無誤,《異體字字典》可收。
《碑別字新編.十九畫.字》引〈魏刁遵墓誌〉。
《玉篇零卷.素部.字》。
《偏類碑別字.彐部.字》引〈魏東阿縣公元順墓誌〉。
「」為「彝」之異體。彝,段注本《說文解字.彑部》云:「宗廟常器也,從糸,糸,綦也。廾持之。米器中實也。從彑象形。」,見《偏類碑別字.彐部》引〈魏東阿縣公元順墓誌〉。按:此字僅見《中華字海》收錄,而其餘字書均不見,「」字當從彝形而省,《異體字字典》可收。
《碑別字新編.十九畫.彝字》引〈魏元詮墓誌〉。
「」為「彝」之異體。彝,段注本《說文解字.彑部》云:「宗廟常器也,從糸,糸,綦也。廾持之。米器中實也。從彑象形。」,見《碑別字新編.十九畫》引〈魏元詮墓誌〉。此外其餘字書均未見。《碑別字新編.十九畫》收〈魏舞陰寇偘墓誌〉或作,此形又省變「米」形作一豎筆,其為「彝」之異體無誤《異體字字典》可收。
《佛教難字字典.彐部》。
《偏類碑別字.彐部.字》引〈唐游擊將軍吳孝墓誌〉。
《龍龕手鑑.彐部》。
「」為「彝」之異體。彝,段注本《說文解字.彑部》云:「宗廟常器也,從糸,糸,綦也。廾持之。米器中實也。從彑象形。」,見《龍龕手鏡.彐部》,云:「或作。」今考其形,蓋先由「彝」字簡省為「」,再由「」字訛變為「」,故其為「彝」之異體無誤,《異體字字典》可收。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支韻.彝字》引〈梁始興忠武王碑〉。
「」為「彝」之異體。彝,段注本《說文解字.彑部》云:「宗廟常器也,從糸,糸,綦也。廾持之。米器中實也。從彑象形。」,見《金石文字辨異.平聲.支韻》引〈梁始興忠武王碑〉。此外其餘字書均未見。此字蓋由「彝」形而省,其為「彝」之異體無誤,《異體字字典》可收。
《碑別字新編.十九畫.字》引〈魏王紹墓誌〉。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支韻.彝字》引〈唐袞公頌〉。
「」為「彝」之異體。彝,段注本《說文解字.彑部》云:「宗廟常器也,從糸,糸,綦也。廾持之。米器中實也。從彑象形。」,見《金石文字辨異.平聲.支韻》引〈唐袞公頌〉。按:此字亦見《玉篇零卷》及《中華字海》收錄,而考其形,蓋由「彝」字省筆而來,故其為「彝」之異體無誤,《異體字字典》可收。
《偏類碑別字.彐部.字》引〈唐左衛翊衛裴夫人李氏墓誌〉。
《重訂直音篇.卷二.収部》。
《偏類碑別字.彐部.字》引〈晉當利里社殘碑〉。
《中華字海.彐部》。
《六朝別字記新編.始興忠武王蕭憺碑》。
《字彙補.彐部》。
《正字通.彐部》。
「彛」為「彝」之異體。彝,段注本《說文解字.彑部》云:「宗廟常器也,從糸,糸,綦也。廾持之。米器中實也。從彑象形。」彛,見《碑別字新編.十九畫》引〈唐曲阜新修文宣王廟記〉。又《正字通.彐部》云:「俗作彛,非。」可知此形為「彝」之異體無誤,《異體字字典》可收。
「」為「彝」之異體。彝,段注本《說文解字.彑部》云:「宗廟常器也,從糸,糸,綦也。廾持之。米器中實也。從彑象形。」,見《字彙補.彐部》,云:「與彝同。見〈漢孫根碑〉。」按:此形蓋從「彝」字省變而來,故其為「彝」之異體無誤,《異體字字典》可收。
《漢隸字源.平聲.脂韻.字》引〈魏脩孔子廟碑〉。
「」為「彝」之異體。彝,段注本《說文解字.彑部》云:「宗廟常器也,從糸,糸,綦也。廾持之。米器中實也。從彑象形。」,見《碑別字新編.十九畫》引〈魏王紹墓誌〉。又《龍龕手鑑.彐部》云:「或作。」今考其形,蓋由「彝」字所從廾訛變為寸,故其為「彝」之異體無誤,《異體字字典》可收。
《漢語大字典.彐部》。
《全唐文.卷一五0.岑文本.定宗廟議》。
《字彙.彐部》。
《彙音寶鑑.彐部.十九畫》。
段注本《說文.彑部》。
「」為「彝」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彑部》云:「,宗廟常器也,從糸,糸,綦也。廾持之。米器中實也。從彑象形。」而《類篇.糸部》、《字彙補.彐部》、《康熙字典.彐部》並作「」,上從彑,與小篆同。今標準字體作「彝」,而《廣韻.平聲.脂韻》、《集韻.平聲.脂韻》同。而《中華字海.彐部》亦收「」為「彝」之異體。《五經文字.糸部》亦云:「上從彐,彐,居例反。凡彘、彖之類皆從之。」今《常用字表》既以「彝」為正,則「」為異體可收。
《隸辨.平聲.脂韻.字》引〈魏孔羨碑〉。
《碑別字新編.十九畫.彝字》引〈漢孔宙碑〉。
「」為「彝」之異體。彝,段注本《說文解字.彑部》云:「宗廟常器也,從糸,糸,綦也。廾持之。米器中實也。從彑象形。」,見《碑別字新編.十九畫》引〈漢孔宙碑〉。此外其餘字書均未見。此蓋由「彝」形變為「」,所從「廾」又變為「大」,所從「糸」變為「系」,其為「彝」之異體無誤,《異體字字典》可收。
《玉篇.素部.字》。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支韻.字》引〈漢魏元丕碑〉。
《康熙字典.備考.彐部》。
《中文大辭典.彐部》。
《漢隸字源.平聲.脂韻.彝字》引〈安平相孫根碑〉。
《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
「」為「彝」之異體。彝,段注本《說文解字.彑部》云:「宗廟常器也,從糸,糸,綦也。廾持之。米器中實也。從彑象形。」,見《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云:「以上古文。」按:《說文》彝字重文作「」,而「」字,蓋據此形而來,故其為「彝」之異體無誤,《異體字字典》可收。
《漢隸字源.平聲.脂韻.字》引〈魏橫海將軍呂君碑〉。
《隸辨.平聲.脂韻.字》引〈劉熊碑〉。
「」為「彝」之異體。彝,段注本《說文解字.彑部》云:「宗廟常器也,從糸,糸,綦也。廾持之。米器中實也。從彑象形。」,見《隸辨.平聲.脂韻》引〈劉熊碑〉,云:「民之秉。」按:此形蓋據段注本《說文》重文「」而變,故其為「彝」之異體無誤,《異體字字典》可收。
《正字通.角部》。
「」為「彝」之異體。彝,段注本《說文解字.彑部》云:「宗廟常器也,從糸,糸,綦也。廾持之。米器中實也。從彑象形。」,見《玉篇零卷.絲部》,云:「《說文》古文彝字也。」又《正字通.角部》云:「舊註古文彝字。按經史皆作彝,獨《集韻》以為古文彝,又作、,或省體,或變形,必非古文也,從角尤謬。後人不深究字義,凡彝倫、秉彝改從,亦非。」據此則「」乃為「彝」之俗訛,故其為「彝」之異體無誤,《異體字字典》可收。
《四聲篇海.角部》。
《中華字海.角部》。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