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1251A01251A01251A01251A01251A01251A01251A01251A01251A01251A01251A01251A01251A01251
字號A01251正字 - 04 - 07 
說文釋形大徐本:,韋束之次也。从古字之象。凡之屬皆从,古文。从古文韋省,丿聲。(特計切)
段注本:,韋束之次弟也。从古文之象。凡弟之屬皆从弟。,古文弟。从古文韋省,丿聲。(特計切)
注音(一)ㄉㄧˋ (二)ㄊㄧˋ
漢語拼音(一)dì (二)tì
釋義

()ㄉㄧˋ

1. 次序、等第。同「第」。《說文解字.弟部》:「弟,韋束之次弟也。」清.段玉裁.注:「引伸之為凡次弟之弟。」《呂氏春秋.貴直論.原亂》:「亂必有弟:大亂五、小亂三。」《漢書.卷八三.薛宣朱博傳.朱博》:「徙雲陽、平陵縣,以高弟入為長安令。」

2. 稱謂:

(1) 稱同胞男子中年紀較幼者。如:「胞弟」、「舍弟」。《爾雅.釋親》:「男子先生為兄,後生為弟。」《左傳.隱公元年》:「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史記.卷一○○.季布欒布列傳.季布》:「季布母弟丁公,為楚將。」

(2) 稱親戚中同輩而年紀比自己小的男子。如:「堂弟」、「族弟」。《三國志.卷四四.蜀書.蔣琬費禕姜維傳.蔣琬》:「弱冠與外泉陵劉敏俱知名。」《紅樓夢》第四九回:「後有薛蟠之從薛蝌,因當年他父親在京時,已將胞妹薛寶琴許配都中梅翰林之子為婚,正欲進京發嫁。」

(3) 古時稱女子後生者。同「妹」。《孟子.萬章上》:「於衛主讎由彌子之妻,與子路之妻兄弟也。」《史記.卷五六.陳丞相世家》:「樊噲,帝之故人也,功多,且及乃呂後弟呂嬃之夫。」

(4) 稱年少於己者的同輩朋友。如:「仁弟」。三國魏.應璩〈與侍郎曹長思書〉:「豈有恨哉!聊為大陳其苦懷耳。」《三國演義》第三四回:「昔日悔不聽賢之言,失此好機會。」

(5) 對同輩朋友的自稱。如:「愚弟」。唐.王季友〈觀于舍人壁畫山水〉詩:「于公大笑向予說,小弟丹青能爾為。」《紅樓夢》第二回:「雨村忙亦笑問:『老兄何日到此,弟竟不知。』」

(6) 門徒、學生。如:「弟子」。唐.賈至〈工部侍郎李公集序〉:「可謂孔門之弟,洙泗遺徒。」《五代史平話.梁史.卷上》:「師父平日無書不讀,直是皓首一經,也不得一名半職。便在鄉裡教著徒弟,也甚得濟事。」

()ㄊㄧˋ

1. 敬順兄長、友愛兄弟的行為、道德。通「悌」。《禮記.大學》:「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論語.學而》:「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2. 」:和樂平易。《詩經.小雅.蓼蕭》:「既見君子,孔燕豈弟。」《儒林外史》第四回:「遠遠望見老父母兩朵高眉毛,一個大鼻梁,方面大耳,我心裡就曉得是一位豈弟君子。」亦作「愷梯」。

3. 但、且。《史記.卷一.五帝本紀》:「顧弟弗深考,其所表見皆不虛。」

A01251
A01251-026
部首筆畫  - 03 - 04 
內容

」,形見《龍龕手鑑.雜部》:「,音弟。,古文。音弟。」、《四聲篇海.雜部》:「,音弟字。」待考。


注音 ㄉㄧˋ ㄊㄧˋ
漢語拼音 dì tì
研訂者 曾榮汾
內容

」為「弟」之異體,形見《龍龕手鑑.雜部》:「,音弟。,古文。音弟。」又《四聲篇海. 雜部》:「,音弟字。」弟字,《說文.弟部》云:「 ,韋束之次弟也,从古文之象。 ,古文弟,从韋省,丿聲。」「」當為此古文省聲之形。古文字中亦見省聲之行,如「 」(《大書源.弓部.弟字》引〈西周金文〉)、「 」(《大書源.弓部.弟字》引〈戰國.郭店楚簡〉),因此「」亦前有所承,隸變為此形。收為「弟」之異體可也。

A01251
A01251-022-2
部首筆畫  - 17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四聲篇海.雜部》。


A01251
A01251-023
部首筆畫  - 17 - 18 
內容

」,形見《龍龕手鏡.雜部》:「,音弟。,古文,音弟。」待考。


注音 ㄉㄧˋ ㄊㄧˋ
漢語拼音 dì tì
研訂者 曾榮汾
內容

」或為「弟」之異體,形見《龍龕手鏡.雜部》:「,音弟。」另《四聲篇海.雜部》收有「」形。云:「音弟字。」今考「弟」下據此已收為異體字。無 為弟,雖未知何義,然「」既已視為異體,稍變之「」亦可比照,暫收為「弟」之異體。

A01251
A01251-022-1
部首筆畫  - 06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廣碑別字.七畫.弟字》引〈隋張伻墓誌〉。


A01251
A01251-008
部首筆畫  - 07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七畫.弟字》引〈魏比丘僧智造象〉。


A01251
A01251-010
部首筆畫 丿 - 03 - 04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上聲.薺韻》。


A01251
A01251-013
部首筆畫 丿 - 04 - 05 
內容

〔關鍵文獻〕

《類篇.弟部》。

《中華字海.丿部》。


A01251
A01251-001
部首筆畫 丿 - 04 - 05 
內容

〔關鍵文獻〕

《康熙字典.丿部》。


注音 (1)ㄉㄧˋ (2)ㄊㄧˋ
漢語拼音 (1)dì (2)tì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為「弟」之異體。「弟」之篆文作「」,大徐本《說文解字.弟部》:「韋束之次第也。從古字之象。……,古文弟。」(段注本「字」作「文」。)弟之甲文作「」(乙.八.七.二.二)、「」(庫.一.五.0.六)(《校正甲骨文編.卷五.二六》),金文作「」(豦簋)、「」(牧師父簋。俱見《金文編.卷五》)與《說文》古文形近。

」字始見《康熙字典.丿部》,曰:「《集韻》:『弟古作。』」然《集韻.上聲.薺韻》作「」,與「」稍異。此字當是由古文弟楷定形變而來,形雖異而猶知其嬗變之,故可收。

A01251
A01251-006
部首筆畫  - 04 - 06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七畫.弟字》引〈晉王俊妻華芳墓誌〉。

《中華字海.部》。


A01251
A01251-017
部首筆畫  - 01 - 05 
內容

〔關鍵文獻〕

《玉篇.弟部.弟字》。

《重訂直音篇.卷一.弟部》。


=>」之異體。

A01251
A01251-002
部首筆畫  - 04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四聲篇海.弟部》。


注音 (1)ㄉㄧˋ (2)ㄊㄧˋ
漢語拼音 (1)dì (2)tì
研訂者 蔡信發
內容

」為「弟」之異體。「弟」之篆文作「」,大徐本《說文解字.弟部》:「韋束之次第也。從古字之象。……,古文弟。」(段注本「字」作「文」。)弟之甲文作「」(乙.八.七.二.二)、「」(庫.一.五.0.六)(《校正甲骨文編.卷五.二六》),金文作「」(臣諫簋)、「」(牧師父簋。俱見《金文編.卷五》)。

」字始見《四聲篇海.弟部》,以為「弟」之古文,《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字彙補.戈部》並從之。此字下從「戈」,攷戈之金文或作「」(簋)、「」(師簋。並見《漢語古文字字形表.卷一二》),與金文「弟」形近,故從戈,當是形近而誤者也。其上金文本作二筆相連,今則作「」,當是楷定而形變者也。據此,則「」與弟之古文雖改易忒甚,然遞嬗之猶可辨析,且字書亦已載錄,是為「弟」之異體可信,故可收。

A01251
A01251-005
部首筆畫  - 04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弓部.弟字》引〈魏姚伯多造象〉。


A01251
A01251-007
部首筆畫  - 04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七畫.弟字》引〈魏王夫人元華光墓誌〉。


A01251
A01251-004
部首筆畫  - 05 - 08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弓部.弟字》引〈魏歧法起造象記〉。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校正甲骨文編
甲骨文字集釋
金文編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簡文字類編
古璽文編
漢隸字源
上聲.十一薺.頁272.右
去聲.十二霽.頁380.右
隸辨
卷四.去聲.十二霽.頁525.右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玉篇零卷
六朝別字記新編
敦煌俗字譜
五經文字
韋部.頁81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上聲.十一薺.待禮切.頁342
上聲.六止.蕩以切.頁325
去聲.十二霽.大計切.頁504
平聲.十五灰.徒回切.頁109
入聲.二十二昔.待亦切.頁748
顧氏補刊本.卷五.頁721
集韻考正
類篇
精嚴新集大藏音
四聲篇海(明刊本)
六書正譌
宋元以來俗字譜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康熙字典
經典文字辨證書
卷二.弟部.頁16.右
古今正俗字詁
卷上.頁109
字辨
彙音寶鑑
卷一.嘉下去聲.頁99.左
異體字手冊
簡化字總表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簡體字表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卷四.去聲.十三霽.頁224.左
宋體母稿異體字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8:0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