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1247A01247A01247A01247A01247A01247A01247A01247A01247A01247A01247
字號A01247正字 - 01 - 04 
說文釋形

,開弓也。从弓、丨。臣鉉等曰:「象引弓之形。」(余忍切)

注音ㄧㄣˇ
漢語拼音yǐn
釋義

1.   拉弓。《說文解字.弓部》:「引,開弓也。」《孟子.盡心上》:「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莊子.田子方》:「列禦寇為伯昏無人射,引之盈貫。」唐.白居易〈宣州試射中正鵠賦〉:「若然者,安知不能空彎而雁驚,虛引而猿泣者也。」

2.   拉、牽動。《韓非子.人主》:「夫馬之所以能任重引車致遠道者,以筋力也。」《聊齋志異.卷一.屍變》:「客大懼,恐將及己,潛引被覆首,閉息忍咽以聽之。」

3.   拉柩車的繩索。《字彙.弓部》:「引,喪車索曰引。」《禮記.檀弓下》:「弔於葬者必執引,若從柩及壙皆執紼。」

4.   領導、帶領。如:「導引」、「指引」。《集韻.上聲.準韻》:「引,一曰導也。」《史記.卷七.項羽本紀》:「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紅樓夢》第一回:「適因小女啼哭,引他出來作耍。」

5.   推薦、選拔。如:「引薦」。《後漢書.卷一三.隗囂公孫述列傳.隗囂》:「王莽國師劉歆引囂為士。」唐.錢起〈樂遊原晴望上中書李侍郎〉詩:「遙想青雲丞相府,何時開閤引書生。」

6.   援用。如:「援引」、「引用」。漢.何休〈公羊傳解詁序〉;「援引他經,失其句讀。」《通俗常言疏證.文事.引經據典》引《清朝野史大觀》:「陸御史直言極諫,引經據典,洋洋數千言。」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事類》:「雖引古事,而莫取舊辭。」

7.   招致。如:「拋磚引玉」。《後漢書.卷三二.樊宏陰識列傳.樊宏》:「建武中,禁網尚闊,諸王既長,各招引賓客,以鯈外戚,爭遣致之。」唐.白居易〈初授祕監並賜金紫閑吟小酌偶寫所懷〉詩:「酒引眼前興,詩留身後名。」清.洪昇《長生殿》第三八齣:「無端唱出興亡恨,引得傍人也淚流。」

8.   承受。《書經.大禹謨》:「帝初于歷山,往于田,日號泣于旻天,于父母,負罪引慝。」《新唐書.卷八○.太宗諸子列傳.庶人祐》:「誠能飭躬引咎,萬紀請入朝言之,上意宜解。」《三國演義》第九九回:「街亭之役,咎由馬謖,而君引愆,深自貶抑。」

9.   伸展、延長。《字彙.弓部》:「引,延也。」《左傳.成公十三年》:「我君景公,引領西望。」唐.韓愈〈進學解〉:「忘己量之所稱,指前人之瑕疵,是所謂詰匠氏之不以杙為楹,而訾醫師以昌陽引年,欲進其豨苓也。」退卻、退避。《禮記.玉藻》:「侍坐則必退席,不退,則必引而去君之黨。」宋.蘇軾〈與辯才禪師〉詩:「得此閑郡,雖未能超然遠引,亦退老之漸也。」

10. 執照、通行證。如:「鹽引」、「路引」。《宋史.卷三七四.列傳.趙開》:「參酌政和二年東京都茶務所創條約,印給茶引,使茶商執引與茶戶自相貿易。」《西遊記》第五四回:「請投館驛註名上簿,待下官執名奏駕,驗引放行。」《警世通言.卷二八.白娘子永鎮雷峰塔》:「見了大尹,給引還鄉。」

11. 紙幣。《宋史.卷四○.寧宗本紀四》:「戊申,命四川增印錢引五百萬以給軍費。」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六:「鬍子遠之父,唐安人,家饒財,常委僕權錢,得錢引五千緡,皆偽也。」

12. 文體名。通常放在著作正文前,用以概說、評述著作內容,較序短。唐.王勃〈滕王閣序〉:「敢竭鄙懷,恭疏短引。」宋.陸游《老學庵筆記》卷六:「蘇東坡祖名字,故為人作序皆用敘序,又以未安,遂改作引。」

13. 詩體名。樂府詩體。如:「箜篌引」。唐.元稹〈樂府古題序〉:「賦、頌、引、謠、……、詞、調,皆詩人六義之餘,而作者之旨。」明.高明《琵琶記.伯喈彈琴訴怨》:「貼云:『相公!你彈錯了。』生云:『呀!我彈個思歸引出來。』貼云:『怎地害風麼那?』」

14. 量詞。計算長度單位。公制一引等於一百公尺。亦稱為「公引」。

A01247
A01247-007
部首筆畫  - 04 - 05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四畫.引字》引〈魏元遙墓誌〉。


A01247
A01247-005
部首筆畫  - 01 - 04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上聲.軫韻.引字》引〈廣漢屬國都尉丁魴碑〉。


A01247
A01247-010
部首筆畫  - 02 - 05 
內容

〔關鍵文獻〕

《正字通.弓部》。


A01247
A01247-009
部首筆畫  - 02 - 05 
內容

〔關鍵文獻〕

《重訂直音篇.卷五.弓部》。


=>」之異體。

A01247
A01247-011
部首筆畫  - 02 - 05 
內容

〔關鍵文獻〕

」為「引」之異體,筆勢稍訛則作「」矣。


注音 ㄧㄣˇ
漢語拼音 yǐn
研訂者 季旭昇
內容

」為「引」之異體。「引」之篆文作「」,段注本《說文解字.弓部》:「開弓也。從弓。」今楷定通作「引」(《玉篇.弓部》)。「」字見《龍龕手鑑.弓部》曰:「:二,俗。:古文,音引,三。」「」為「引」之異體,見《玉篇.弓部》,筆勢稍訛則作「」矣。然則「」為「引」之異體,無可疑也。

A01247
A01247-004
部首筆畫  - 02 - 05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上聲.軫韻.引字》引〈太尉陳球碑〉。


A01247
A01247-001
部首筆畫  - 02 - 05 
內容

〔關鍵文獻〕

《廣韻.上聲.軫韻》。


注音 ㄧㄣˇ
漢語拼音 yǐn
研訂者 王初慶
內容

」為「引」之異體。「引」,《說文解字.弓部》云:「,開弓也,從弓。」隸變作「引」。《廣韻.上聲.軫韻》曰:「引:《爾雅》曰:『長也。』《說文》曰:『開弓也。』余忍切,又徐忍切。:上同。《玉篇》云:『挽弓也。』」《字彙.弓部》曰:「:同引。」故「」為「引」之異體字無疑。

A01247
A01247-006
部首筆畫  - 03 - 06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上聲.軫韻.引字》引〈唐三墳記〉。


A01247
A01247-008
部首筆畫  - 04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龍龕手鑑.弓部》。

《漢語大字典.弓部》。

《重訂直音篇.卷五.弓部》。


A01247
A01247-002
部首筆畫  - 03 - 06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上聲.準韻》。


注音 ㄧㄣˇ
漢語拼音 yǐn
研訂者 王初慶
內容

」為「引」之異體。「引」,《說文解字.弓部》云:「,開弓也,從弓。臣鉉等曰:象引弓之形。」隸變作「引」。《集韻.上聲.準韻》曰:「引、:以忍切,《說文》:『開弓也。』一曰:導也。古從手。」《類篇.弓部》亦以「引、」同字。謹按:「引」象引弓之形,「」則會以手引弓之意也,故「」為「引」之異體字無疑。

A01247
A01247-003
部首筆畫  - 04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正字通.手部》。


注音 ㄧㄣˇ
漢語拼音 yǐn
研訂者 王初慶
內容

」為「引」之異體。「引」,《說文解字.弓部》云:「,開弓也,從弓。」隸變作「引」。《四聲篇海.手部》曰:「,音引,開挽弓也。」《字彙.弓部》同之。然《正字通.手部》云:「:俗引字。舊註挽弓,與《說文》引訓同,分引為二,非。」其說可從。故可收「」為「引」之異體字。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校正甲骨文編
甲骨文字集釋
金文編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簡文字類編
古璽文編
漢隸字源
上聲.十六軫.頁278.右
隸辨
卷三.上聲.十六軫.頁389.右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玉篇零卷
六朝別字記新編
敦煌俗字譜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上聲.十七準.以忍切.頁355
上聲.十七準.以忍切.頁355
去聲.二十二稕.羊進切.頁543
集韻考正
類篇
精嚴新集大藏音
四聲篇海(明刊本)
六書正譌
上聲.十一軫準韻.頁88.左
宋元以來俗字譜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康熙字典
字辨
彙音寶鑑
卷四.巾上上聲.頁325.左
卷四.巾上上聲.頁325.左
異體字手冊
簡化字總表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簡體字表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卷四.去聲.二十一震.頁234.左
宋體母稿異體字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4 19: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