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大之山,常借指名山。如:「三山五嶽」。《說文解字.山部》:「嶽,東,岱;南,靃;西,華;北,恆;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巡狩所至。」《詩經.大雅.崧高》:「崧高維嶽,駿極于天,維嶽降神,生甫及申。」《晉書.卷九四.隱逸列傳.序》:「玉輝冰潔,川渟嶽峙,修至樂之道,固無疆之休。」宋.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詩:「三萬里河東入海,五千仞嶽上摩天。」宋.文天祥〈正氣歌〉:「下則為河嶽,上則為日星。」
2. 姓。如明代有嶽崇。
〔關鍵文獻〕
《集韻.入聲.覺韻》。
《字彙補.山部》。
《中文大辭典.山部》。
《金石文字辨異.入聲.覺韻.嶽字》引〈漢魯峻碑〉。
《玉篇.山部.嶽字》。
(二)
「」為「嶽」之異體。
《說文解字.山部》:「,東岱、南靃、西華、北恒、中泰室。王者之所以廵狩所至。從山獄聲。五角切。,古文象高形。」《玉篇.山部》:「,古文,出《說文》。」
按「」為「嶽」字之古文形體。故定為「嶽」之異體。
(一)
@A01112
段注本《說文.山部》。
「岳」為「嶽」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山部》篆作「」,從山獄聲。五角切。「」,古文象高形。段注曰:「今字作岳,古文之變」。
《五經文字.山部》岳、嶽,二同。上象形,下形聲。《集韻.入聲.覺韻》嶽,古作岳。據此「岳」、「嶽」同字。今《異體字手冊.八畫》岳,收嶽為本字。故依文獻,岳字乃從古文變形楷化而得,可作為山嶽義之異體字。今姓氏用「岳」,則不可同「嶽」。
#「岳」另兼正字。
《集韻.入聲.覺韻》嶽,古作岳、。《四聲篇海.山部》,五角切。五嶽也。《字彙.山部》,同岳。
考《說文》嶽,古文「」,段注云:「今字作岳,古文之變」。《金石文字辨異.入聲.覺韻》引〈漢魯峻碑〉,云:「古文作,碑變從丘,今俗因之」。又《經典文字辨證書.山部》嶽,亦作同。依文獻所引古文之字形,可知「」亦當為此古文變形楷化字,為「嶽」之異體。
=>「岳」之異體。
「」為「嶽」之異體。《說文解字.山部》篆作「」,從山獄聲。五角切。「」,古文象高形。
《金石文字辨異.入聲.覺韻》引〈漢魯峻碑〉形作「」,則「」字當為碑變楷化字。又據《玉篇.山部.嶽字》嶽,同。《四聲篇海.山部》,音嶽,義同。《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以為嶽之古文。且段注本《說文解字.山部》古文「」,段注云:「今字作岳,古文之變」。依此可知岳、皆嶽字古文形變楷化字。故今《異體字例》:「凡丘形多作丠」。「」為「嶽」之異體也。
《廣碑別字.十七畫.嶽字》引〈唐故隋并州司兵張義墓誌〉。
《隸辨.入聲.覺韻.字》引〈白石神君碑〉。
《漢隸字源.入聲.覺韻.嶽字》引〈博陵太守孔彪碑〉。
《碑別字新編.十七畫.嶽字》引〈隋張壽墓誌〉。
《廣碑別字.十七畫.嶽字》引〈唐王明墓誌〉。
《漢隸字源.入聲.覺韻.嶽字》引〈周憬功勳銘〉。
「」為「嶽」之異體。《說文解字.山部》篆作「」,從山獄聲。五角切。
《漢隸字源.入聲.覺韻.嶽字》引〈周憬功勳銘〉、〈酸棗令劉熊碑〉形作「」,《隸辨.入聲.覺韻》引〈孔宙碑〉「」,皆見下形從山。《玉篇零卷.山部》亦收「」,即指王者巡狩所至之「嶽」也。《四聲篇海.山部》,音嶽義同。《集韻.入聲.覺韻》嶽:「或書作」。《異體字手冊.八畫》以嶽為本字,為或體。
故知「」字為「嶽」之上下易位同字之異體也。
《隸辨.入聲.覺韻.字》引〈孔宙碑〉。
《廣碑別字.十七畫.嶽字》引〈唐幽州都督參軍朱憲墓誌〉。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