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山部.岸字》引〈唐宴石淙詩〉。
《敦煌俗字譜.山部.岸字》引〈中81.755.上-3〉。
《中華字海.土部》。
《碑別字新編.八畫.岸字》引〈齊江阿歡造象〉。
《正字通.土部》。
「垾」為「岸」之異體。岸,《說文解字.屵部》篆作「」,云;「水崖而高者。從屵,干聲。」《正字通.土部》:「垾,俗字。《六書本義》:『岸,俗作垾。』」《康熙字典.土部》、《中文大辭典.土部》、《漢語大字典.土部》皆同《正字通》。是「垾」為「岸」之俗字,可收為異體。
《偏類碑別字.山部.岸字》引〈齊劉碑造象記〉。
《敦煌俗字譜.山部.岸字》引〈中83.789.下-2〉。
「」為「岸」之異體。
《敦煌俗字譜.山部》引敦煌俗字,「岸」作「」。又《龍龕手鑑.土部》:「,音岸。」《中華字海.土部》:「,同岸。字見《龍龕》。」按:「岸」訓「水邊高地」,故增表意偏旁,以顯化其義。故「」可收為「岸」之異體。
《龍龕手鑑.山部》。
(二)
「」為「岸」之異體。《龍龕手鑑.山部》:「,俗;岸,正。」《字彙.山部》:「,五旰切,音岸,義同。」《正字通.山部》:「,岸之訛字。」《康熙字典.山部》、《中文大辭典.山部》皆同《正字通》,《漢語大字典.山部》同《字彙》。按:「」蓋「」之省體(見字),可收為「岸」之異體。
此形另對應正字「」,音ㄏㄢˋ,訓「山名」。
(一)
=>「」之異體。
《偏類碑別字.山部.岸字》引〈齊靜明造象〉。
《中華字海.山部》。
《偏類碑別字.山部.岸字》引〈魏石門銘〉。
《廣碑別字.八畫.岸字》引〈齊靜明造像〉。
《宋元以來俗字譜.山部》引〈東牕記〉。
「」為「岸」之異體。《宋元以來俗字譜.山部》引〈東牕記〉「岸」作「」。按:俗書有偏旁易位之例。如:「岳」作「」、「岌」作「岋」等;又行草「岸」作「」(趙孟頫)、「」(文徵明)、「」(黃道周)等形(見《中國書法大字典.山部》)。故「」可收為「岸」之異體。
《偏類碑別字.山部.岸字》引〈隋李君造象〉。
《碑別字新編.八畫.岸字》引〈隋韋略墓誌〉。
《漢隸字源.去聲.震韻.岸字》引〈周憬功勳銘〉。
《偏類碑別字.山部.岸字》引〈魏燕州刺史元颺墓誌〉。
《佛教難字字典.山部》。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