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ㄍㄤ
1. 山脊。如:「山岡」。段注本《說文解字.山部》:「岡,山脊也。」《詩經.大雅.公劉》:「瞻彼溥原,迺陟南岡。」漢.毛亨.傳:「山脊曰岡。」
2. 泛指小山、高大的土坡。三國魏.阮籍〈詠懷〉詩一七首之一一:「登高望所思,丘墓蔽山岡。」《三國演義》第三七回:「岡前疏林內茅廬中,即諸葛先生高臥之地。」
(二)ㄍㄤˇ,ㄍㄤ之又音。
〔關鍵文獻〕
《玉篇.人部.字》。
「」為「岡」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山部》:「,山脊也。從山网聲。」《玉篇.人部》:「:各唐切,古岡字。」《古文四聲韻.平聲.唐韻》:「岡::〈崔希裕藄古〉。」《四聲篇海.人部》:「,古唐切,古岡字。」《字彙補.人部》:「:《五音集韻》:古岡字。」《康熙字典.山部》:「:岡古文。」又見《康熙字典.人部》:「《集韻》,岡古作。」《中文大辭典.人部》從《康熙》、《漢語大字典.人部》:「:同岡。《玉篇.人部》:『,古岡字。』」可收。
《彙音寶鑑.公上平聲》。
俗字中「岡」、「罔」多混用。
「」為「岡」之異體。「岡」之篆文作「」,段注本《說文解字.山部》:「山脊也。從山网聲。」今楷定通作「岡」(《玉篇.山部》)。「」字見《龍龕手鏡.冂部》曰:「岡:音古郎反。」蓋為「罔」字之混同,俗字中「岡」、「罔」多混用,如「崗」俗字或作「」(《精嚴新集大藏音.山部》),下所從「岡」形即訛作「」,據此,「」為「岡」之異體,可從。
《碑別字新編.八畫.岡字》引〈魏李墓誌〉。
《康熙字典.土部》。
「堽」為「岡」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山部》:「:山脊也。從山网聲。」《龍龕手鑑.土部》:「堽俗,正,音剛,壠也。」《四聲篇海.土部》:「堽:音岡,塵也。:音剛,壟也。」《康熙字典.土部》:「堽:《字彙補》,同岡。《陸雲答車茂書》:『結置繞堽,布網彌山。』」《中文大辭典.土部》:「堽:與岡同。《字彙補》:堽同岡。」《漢語大字典.土部》:「堽:同岡。《廣韻.唐韻》:『岡又作堽。』晉陸雲《答車茂安書》:『因民所欲,順時遊獵;結置繞堽,密網彌山。』《新編五代史平話.梁史上》:『那樹林深處,見一個小小地莊舍,僻靜田地裡,前臨剪徑道,背靠殺人堽。』」可收。
《龍龕手鑑.山部》。
《康熙字典.補遺.山部》。
「」為「岡」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山部》:「:山脊也。從山网聲。」《字彙補.山部》:「:古康切。音岡,山脊也。」《康熙字典.補遺.山部》:「:《篇海類編》同岡。」《中文大辭典.山部》:「:與岡同。《篇海類編》:同岡。《集韻》:岡或書作。」《漢語大字典.山部》:「:同岡。《集韻.唐韻》:『岡,或書作。』」可收。
《偏類碑別字.山部.岡字》引〈唐臨武縣令王訓墓誌〉。
《中文大辭典.山部》。
「」為「岡」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山部》:「:山脊也。從山网聲。」《中文大辭典.山部》:「:與岡同。《爾雅.釋山》:岡:《釋文》:岡,又作。」《漢語大字典.山部》:「:同岡。《爾雅.釋山》:『山脊,岡。』唐陸德明釋文:『岡,又作。』」可收。
《經典文字辨證書.山部》。
《字彙.山部》。
「」為「岡」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山部》:「:山脊也。從山网聲。」《六書正譌.平聲.陽唐韻》:「:古郎切。山脊也。從山网聲。」《字彙.山部》:「:古郎切,音扛。山脊也。」《正字通.山部》:「:岡本字。」《康熙字典.山部》:「:《正字通》,岡本字。」《異體字手冊.四畫》:「:篆文。《說文解字.山部》。」《中文大辭典.山部》同《正字通》。按:本篆書楷化,此字可收。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陽韻.岡字》引〈北魏鄭道昭大基山銘〉。
《碑別字新編.八畫.岡字》引〈齊造丈八大象訟〉。
《字彙補.山部》。
「」為「岡」之異體字。段注本《說文解字.山部》:「:山脊也。從山网聲。」《四聲篇海.山部》:「:音岡。」《字彙補.山部》:「:與岡同。」《中文大辭典.山部》:「:與岡同。《五音篇海》:.同岡。」《漢語大字典.网部》:「:同岡。《字彙補.山部》:『與岡同。』」可收。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陽韻.岡字》引〈唐栖先塋記〉。
「」為「岡」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山部》:「:山脊也。從山网聲。」《金石文字辨異.平聲.陽韻》引〈唐栖先塋記〉:「:南佐平,乃岡之訛。」《字彙補.山部》:「:與岡同。《後趙錄》:邯鄲城西石子。《晉書》作石子堈。」《康熙字典.山部》同《字彙補》。《增廣字學舉隅.卷二.正譌》:「岡:同。」《異體字手冊.四畫》:「,岡或體。」《中文大辭典.山部》、《漢語大字典.山部》均同《字彙補》。可收。
《碑別字新編.八畫.岡字》引〈隋曹海凝墓誌〉。
《碑別字新編.八畫.岡字》引〈魏鄯乾墓誌〉。
《廣碑別字.八畫.岡字》引〈齊造丈八大像訟〉。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陽韻.岡字》引〈唐段行琛碑〉。
▲此字音讀為ㄍㄤ時,為「岡」之異體。
「崗」為「岡」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山部》:「:山脊也。從山网聲。」《金石文字辨異.平聲.陽韻》引〈唐段行琛碑〉:「岡:崗。牛崗啟繇,按崗即岡。」《玉篇.山部》:「岡:古郎切。山脊,俗作崗。」《廣韻.平聲.唐韻》:「岡:《爾雅》曰山脊岡,古郎切。崗:又作堽,並俗。」《集韻.平聲.唐韻》:「岡:俗作崗、堽,非是。」《四聲篇海.山部》:「崗:古郎切。《爾雅》曰:山脊崗也。」又《四聲篇海.山部》:「岡:古郎切、山脊也,俗作崗。」《字彙.山部》:「岡:居郎切,音扛,山脊曰岡。毛氏曰:《說文》本從山,俗又加山于上非。」又《字彙.山部》:「崗:俗岡字。」《正字通.山部》同。可收。按:近世字書崗亦另有新義,如崗位,站崗。
#「崗」另兼正字。
《偏類碑別字.山部.岡字》引〈唐段會妻呂氏墓誌〉。
《碑別字新編.八畫.岡字》引〈魏元禮之墓誌〉。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陽韻.岡字》引〈唐干祿字書〉。
「」為「岡」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山部》:「岡:山脊也。從山网聲。」《金石文字辨異.平聲.陽韻》引〈唐干祿字書〉:「:岡通。」《干祿字書.平聲》:「,岡:上通,下正。」可收。
◎「」,今標準字體作「」。
「」為「岡」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山部》:「岡:山脊也。從山网聲。」《偏類碑別字.山部》引〈唐臨武縣令王訓墓誌〉:「岡:。」《龍龕手鑑.山部》:「:俗。今音剛,山脊也。」按岡字與罔字不同音義,古或混同,可收。
《碑別字新編.八畫.岡字》引〈魏高道悅墓誌〉。
《龍龕手鏡.山部》。
《中華字海.山部》。
《碑別字新編.八畫.岡字》引〈魏元羽墓誌〉。
《精嚴新集大藏音.山部》。
《四聲篇海.山部》。
《廣碑別字.八畫.岡字》引〈魏司空王誦墓誌〉。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陽韻.岡字》引〈北齊造丈八大像頌〉。
「」為「岡」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山部》:「岡:山脊也。從山网聲。」《龍龕手鏡.山部》:「:古,今音剛,山脊也。」《手鑑》同。音義同岡,可收。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陽韻.字》引〈唐大德寺造像碑〉。
「」為「岡」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山部》:「:山脊也。從山网聲。」《金石文字辨異.平聲.陽韻》引〈唐大德寺造像碑〉:「:右則,按岡為,〈唐趙琮墓誌〉。」《碑別字新編.八畫》引〈齊靜明造象〉:「岡:。」《四聲篇海.山部》:「:古郎切。山脊也。」《字彙.山部》:「:同岡。」《正字通.山部》:「:俗岡字。舊註同非。」《康熙字典.山部》:「:《正字通》,俗岡字。」《異體字手冊.四畫》同《正字通》。《中文大辭典.山部》、《漢語大字典.山部》、《佛教難字字典.山部》均同。可收。
「岡」字下所從「山」形訛為「止」形。
「」為「岡」之異體。「岡」之篆文作「」,段注本《說文解字.山部》:「山脊也。從山网聲。」今楷定通作「岡」(《玉篇.山部》)。「」字見《龍龕手鏡.冂部》曰:「岡:音古郎反。」蓋「岡」字下所從「山」形訛為「止」形,此例俗字多見。據此,「」為「岡」之異體,可從。
《龍龕手鑑.冂部》。
《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
《中華字海.冂部》。
《碑別字新編.八畫.岡字》引〈魏元朗墓誌〉。
《偏類碑別字.山部.岡字》引〈魏司空王誦墓誌〉。
《碑別字新編.八畫.岡字》引〈魏東平王太妃墓誌〉。
「」為「岡」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山部》:「,山脊也。從山网聲。」《碑別字新編.八畫》引〈魏東平王太妃墓誌〉:「岡:。」《偏類碑別字.山部》引〈魏東安王太妃墓誌〉:「岡:。」一作〈東安王〉,一作〈東平王〉,未知孰是。有此二例,可收。
大陸《簡化字總表.第二表》。
《字鑑.平聲.唐韻》。
「罡」為「岡」之異體。《說文解字.山部》:「,山脊也。從山网聲。」隸書或作岡,如《隸辨.平聲.唐韻》引〈桐柏廟碑〉:「陟彼高岡。」後上半寫法變異作「罒」,蓋從「网」部之字,隸楷或作「罒」,如:「羅」、「罵」等字。因此,岡字亦有作「」者,如《偏類碑別字.山部》引〈唐劉玄豹夫人高氏墓誌〉作「」,下半之「山」變異為「止」,後變異為「正」,遂有「」、「罡」之形。《精嚴新集大藏音.罒部》:「罡:正。並居郎反。」《字鑑.平聲.唐韻》:「岡,俗作罡非。」皆其證也。文獻自據,收「罡」為「岡」之異體可也。
#「罡」另兼正字。
《字彙.阜部》。
「」為「岡」之異體。段注本《說文解字.山部》:「:山脊也。從山网聲。」《四聲篇海.阜部》:「:音崗,嶺也。」《字彙.阜部》:「:俗岡字。」《正字通.阜部》:「:俗岡字。」《康熙字典.阜部》:「:《篇海》:音岡,嶺也。《正字通》:俗岡字。」《異體字手冊.四畫》:「:俗字。」《中文大辭典.阜部》同《正字通》。《漢語大字典.阜部》:「:同岡。《篇海類篇.地理類.阜部》:『,嶺也。』《字彙.阜部》:『,俗岡字。』」可收。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