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1066A01066A01066A01066A01066A01066A01066A01066A01066A01066A01066A01066
A01066A01066A01066A01066A01066A01066A01066A01066A01066
字號A01066正字 - 11 - 14 
說文釋形「對」《說文》作「」。
大徐本:,應無方也。从丵,从口,从寸。,對或从士。漢文帝以為責對而為言,多非誠對,故去其口以从士也。(都隊切)
段注本:無方也。从丵、口,从寸。,對或从士。漢文帝以為責對而面言,多非誠對,故去其口以从士也。
注音ㄉㄨㄟˋ
漢語拼音duì
釋義

1. 應答。如:「無言以對」。《說文解字.部》:「對,應無方也。」《詩經.大雅.桑柔》:「聽言則對,誦言如醉。」漢.鄭玄.箋:「對,荅也。」《禮記.仲尼燕居》:「子貢越席而對曰:『敢問何如?』」回答上位者所問或接續其言。《禮記.玉藻》:「史進象笏,書思對命。」漢.鄭玄.注:「對,所以對君者也。」《左傳.隱公元年》:「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

2. 朝向。如:「面對面」、「對著天空」。三國魏.曹操〈短歌行〉:「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老殘遊記》第二○回:「我到有個法子;只是你得天發個誓,我纔能告訴你。」

3. 相對之另一邊。如:「對岸」、「對方」。《水滸傳》第三一回:「武松就壕塹邊脫了鞋襪,解下腿絣護膝,抓紮起衣服,從這城濠裏走過對岸。」《儒林外史》第四五回:「兩弟兄一齊驚覺,看見窗外通紅,知道是門失火,慌忙披了衣裳出來。」

4. 彼此相對、雙方相抗爭。如:「對抗」。宋.葉適〈上光宗皇帝札子〉:「至於對立鼎峙,雌雄所爭,則必隆其委任,多其分畫。」《紅樓夢》第四四回:「兩口子不好對打,都拿著平兒煞性子。」

5. 敵手。《清平山堂話本.楊溫攔路虎傳》:「今年又是沒對,那利物有一千貫錢,都屬他。」元.羅貫中《風雲會》第四折:「論英雄古今無對,笑談間掃清吳越國,端的有三千丈五陵豪氣。」

6. 相當、相配。如:「對對子」。《初刻拍案驚奇》卷一六:「娶妻王氏,姿色非凡,頗稱對當。」明.高明《汲古閣本琵琶記》第六齣:「老乞婆,偏你會做媒,但是門當戶對的便好了。」

7. 相合、投合。如:「對症下藥」。《文明小史》第五七回:「這一樁先了沖天砲的胃口,余小琴是無可無不可的,也自然隨聲附和。」《老殘遊記》第一七回:「題便是好文章,你敢說不切當嗎?」?

8. 成雙之人或物。如:「他們正好配成對。」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一折:「待嫁一個老實的,又怕盡世兒難成對。」

9. 詩文詞句對仗成偶,亦為對聯簡稱。如:「對子」、「門對」。宋.司馬光《續詩話》:「李長吉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以為奇絕無對。曼卿對『月如無恨月長圓』,人以為勍敵。」

10. 一半。如:「對分」。《紅樓夢》第一回:「士隱大叫一聲,定睛一看,只見烈日炎炎,芭蕉冉冉,夢中之事便忘了對半。」

11. 比勘二者是否相合。如:「校對」、「對指紋」。《福惠全書.卷六.錢穀部.催徵》:「現年里長代納,亦必寫本戶花名,以便臨比查各戶完欠。」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七三回:「學院惱了,傳了彌軒去,當堂核筆跡。」

12. 正確、正常。如:「數目不對」、「神色不對」。《官場現形記》第二五回:「黑大叔又回過臉兒朝賈大少爺説道:『你父親叫我大叔,你是他兒子,怎麼也叫我大叔,只怕輩分有點兒不對罷?』説完,哈哈大笑。」

13. 調整使合標準。如:「將焦距對好」。

14. 攙入。如:「再對些熱水進去,否則太冷了。」

15. 量詞。計算人或物成雙之單位。如:「一對鐲子」、「三對夫妻」。《水滸傳》第二回:「猛見書案上一對兒羊脂玉碾成的鎮紙獅子,極是做得好,細巧玲瓏。」《紅樓夢》第三回:「椅之兩邊也有一高几,几上茗碗瓶花俱備。」

16. 當介詞:

(1) 引進動作行為之對象。如:「他對你說什麼?」、「我對他笑了笑」。

(2) 引進對待之對象。如:「我對環境不熟。」、「他對這件事有不同的看法」。

A01066
A01066-001
部首筆畫  - 14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口部》。

《康熙字典.口部》。


注音 ㄉㄨㄟˋ
漢語拼音 duì
研訂者 金周生
內容

」為「對」之異體。對,《說文解字.部》:「無方也。從,從口,從寸。,對或從士。漢文帝以為責對而為言多非誠對,故去其口以從士也。」《字彙補.口部》收「」字,注云:「丁貴切,音對,答也。」《康熙字典.口部》「」下云:「《五音篇海》同對。」《中文大辭典.口部》「」下云:「與對同。」按:「」形由小篆形楷化而來,今既定「對」為正字,故「」當為「對」之異體字。

A01066-004
部首筆畫  - 02 - 05 
內容

〔關鍵文獻〕

《宋元以來俗字譜.寸部》引〈通俗小說〉等。

大陸《簡化字總表.第二表》。

《海峽兩岸簡體字研究.國共先後所頒佈的簡體字簡化字異同對照一覽表》:「對」作「」。


A01066-005
部首筆畫  - 04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中文大辭典.寸部》。


A01066
A01066-023
部首筆畫  - 08 - 11 
內容

〔關鍵文獻〕

《佛教難字字典.寸部》。


=>」之異體。

A01066
A01066-008
部首筆畫  - 09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去聲.隊韻.對字》引〈唐李輔光墓志銘〉。

《宋元以來俗字譜.寸部》引〈古今雜劇〉。


A01066
A01066-007
部首筆畫  - 09 - 12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去聲.隊韻.對字》引〈北齊天保八年造像記〉。


A01066
A01066-015
部首筆畫  - 10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四畫.對字》引〈齊鄭道昭五言詩〉。


A01066
A01066-006
部首筆畫  - 10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漢隸字源.去聲.隊韻.對字》引〈孫叔敖碑〉。


A01066
A01066-013
部首筆畫  - 10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寸部.對字》引〈唐騎都尉郭義本墓誌〉。


A01066
A01066-010
部首筆畫  - 10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寸部.對字》引〈魏河洲刺史乞伏寶墓誌〉。


A01066
A01066-018
部首筆畫  - 10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四畫.對字》引〈隋故宋仲墓誌銘〉。

《敦煌俗字譜.寸部.對字》引〈中89.889.上-2〉。

《中華字海.寸部》。


A01066
A01066-020
部首筆畫  - 10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宋元以來俗字譜.七畫》引〈太平樂府〉。


A01066
A01066-003
部首筆畫  - 10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四畫.對字》引〈隋宮人陳花樹墓誌〉。


注音 ㄉㄨㄟˋ
漢語拼音 duì
研訂者 金周生
內容

」為「對」之異體。對,《說文解字.部》:「無方也。從,從口,從寸。,對或從士。漢文帝以為責對而為言多非誠對,故去其口以從士也。」《碑別字新編.十四畫》引〈隋宮人陳花樹墓誌〉對作「」,《宋元以來俗字譜.寸部》引〈古今雜劇〉、〈嬌紅記〉等,「對」皆作「」。《增廣字學舉隅.卷二.正》以「對」作「」為訛字。按:字由《說文》對字之小篆或體楷化訛變而來。「」當為「對」之異體字。

A01066
A01066-014
部首筆畫  - 11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寸部.對字》引〈唐中牟縣丞樂玄墓誌〉。


A01066
A01066-009
部首筆畫  - 11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寸部.對字》引〈魏中岳嵩陽寺碑〉。


A01066
A01066-012
部首筆畫  - 11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寸部.對字》引〈唐宣節尉張萬善墓誌〉。

《敦煌俗字譜.寸部.對字》引〈祕20.049.右9〉。


A01066
A01066-016
部首筆畫  - 11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四畫.對字》引〈齊劉雙仁墓誌〉。

《中華字海.寸部》。


A01066
A01066-024
部首筆畫  - 12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廣碑別字.十四畫.對字》引〈唐文林郎路岩墓誌〉。


A01066
A01066-017
部首筆畫  - 12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重訂直音篇.卷七.寸部》。


A01066
A01066-021
部首筆畫  - 13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俗書刊誤.卷三.去聲.隊韻》。

《彙音寶鑑.規上去聲》。


A01066
A01066-002
部首筆畫  - 13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玉篇.部.字》。


注音 ㄉㄨㄟˋ
漢語拼音 duì
研訂者 金周生
內容

」為「對」之異體。對,《說文解字.部》:「無方也。從,從口,從寸。,對或從士。漢文帝以為責對而為言多非誠對,故去其口以從士也。」《玉篇.部》收「」字,注云:「都內切。A03002-001也。」下收「對」字,以為同「」。《集韻.去聲.隊韻》「對」下云:「都內切。《說文》應無方也。從、從口、從寸,或從土。」《四聲篇海.部》「」「對」二字下說同《玉篇》。《正字通.寸部》「」下云:「同對。」按:「」為「對」之篆文楷化形,今既定「對」為正字,故「」當為「對」之異體字。

A01066
A01066-019
部首筆畫  - 14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四聲篇海.口部》。


A01066
A01066-011
部首筆畫  - 14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偏類碑別字.寸部.對字》引〈唐宗聖觀碑〉。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校正甲骨文編
甲骨文字集釋
金文編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簡文字類編
古璽文編
漢隸字源
去聲.十八隊.頁395.左
隸辨
卷四.去聲.十八隊.頁549.右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玉篇零卷
六朝別字記新編
敦煌俗字譜
干祿字書
去聲.頁13.左
五經文字
丵部.頁30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去聲.十八隊.都內切.頁530
附錄.頁833
集韻考正
類篇
精嚴新集大藏音
四聲篇海(明刊本)
字鑑
卷四.去聲.十八隊.頁75.右
六書正譌
去聲.十一隊廢韻.頁132
宋元以來俗字譜
俗書刊誤
卷三.去聲.七隊.頁553.下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康熙字典
增廣字學舉隅
卷二.正譌.頁255
古今正俗字詁
卷上.頁54
字辨
彙音寶鑑
卷一.規上去聲.頁74.右
卷一.規上去聲.頁74.右
異體字手冊
簡化字總表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簡體字表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卷四.去聲.十遇.頁219.右
卷四.去聲.十八隊.頁231.右
卷四.去聲.十八隊.頁231.右
宋體母稿異體字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1 4:3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