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

 

释义
A01038A01038A01038A01038A01038A01038A01038A01038A01038A01038A01038A01038A01038A01038
A01038
字號A01038正字 - 09 - 12 
說文釋形大徐本:,凍也。从人在宀下,以茻薦覆之,下有仌。(胡安切)
段注本:,凍也。从人在宀下。从茻,上下為覆,下有仌也。(胡安切)
注音ㄏㄢˊ
漢語拼音hán
釋義

1. 冷。如:「酷寒」、「禦寒」、「飢寒交迫」、「天寒地凍」。《說文解字.宀部》:「寒,凍也。」《論語.子罕》:「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唐.白居易〈長恨歌〉:「鴛鴦瓦冷霜華重,翡翠衾寒誰與共?」

2. 秋冬寒冷季節,與「暑」相對。《易經.繫辭下》:「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宋.文天祥〈正氣歌〉:「如此再寒暑,百沴自辟易。」

3. 受寒、受凍。《左傳.昭公十三年》:「若見費人,寒者衣之,飢者食之。」《孟子.告子上》:「雖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 戰慄、害怕。如:「心寒」、「膽寒」。《史記.卷八六.刺客列傳.荊軻》:「夫以秦王之暴而積怒於燕,足以寒心,又況聞樊將軍之所在乎?」《三國演義》第五○回:「諸軍眾將見了張飛,盡皆膽寒。」

5. 窮困。如:「貧寒」、「家境清寒」。《史記.卷七九.范睢蔡澤列傳.范睢》:「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綈袍以。」《西遊記》第三六回:「是我見他寒薄,一個個衣破鞋無,光頭赤腳。」

6. 卑賤。如:「寒門」、「寒儒」。《宋書.卷九三.隱逸列傳.朱百年》:「時山陰又有寒人姚吟,亦有高趣,為衣冠所重。」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7. 終止、停止。《左傳.哀公十二年》:「今吾子曰必尋盟。若可尋也,亦可寒也。」晉.杜預.注:「寒,歇也。」宋.王炎〈用元韻答銛老〉詩三首之一:「梅花香裡尋支徑,屢有盟言不可寒。」

8. 國名。夏朝諸侯寒浞之封國。故址在今大陸地區山東省濰縣境。

9. 姓。如夏朝有諸侯寒浞,漢代有寒朗。

A01038
A01038-014
部首筆畫  - 04 - 07 
內容

〔關鍵文獻〕

《宋元以來俗字譜.部》引〈目連記〉。

《中華字海.部》。


A01038
A01038-009
部首筆畫  - 06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宋元以來俗字譜.部》引〈通俗小說〉等。


A01038
A01038-010
部首筆畫  - 06 - 09 
內容

〔關鍵文獻〕

《宋元以來俗字譜.部》引〈目連記〉。


A01038
A01038-006
部首筆畫  - 10 - 13 
內容

〔關鍵文獻〕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寒韻.寒字》引〈隋智永千文〉。


A01038
A01038-015
部首筆畫  - 11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重訂直音篇.卷三.部》。


A01038
A01038-001
部首筆畫  - 12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部》。


注音 ㄏㄢˊ
漢語拼音 hán
研訂者 周小萍
內容

」為「寒」之異體。《說文解字.宀部》篆作「」,云:「凍也。從人在宀下,以茻薦覆之,下有。胡安切。」《隸辨.平聲.寒韻》寒,注云:「按:《說文》作,從人在宀下,從艸薦覆之,下有。《九經字樣》云:寒,隸省。《佩觿》云:寒,本作,是謂隸變。」今隸變楷體正字作寒。「」之字形,見於《字彙補.宀部》云:「寒本字,見《說文長箋》。」《康熙字典.補遺.宀部》亦引《說文長箋》收「」為「寒」之異體。

A01038
A01038-011
部首筆畫  - 13 - 16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


A01038
A01038-012
部首筆畫  - 14 - 17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部》。

《漢語大字典.部》。


A01038
A01038-008
部首筆畫  - 15 - 18 
內容

〔關鍵文獻〕

《集韻.平聲.寒韻》。


A01038
A01038-004
部首筆畫  - 16 - 19 
內容

〔關鍵文獻〕

《康熙字典.部》。


A01038
A01038-005
部首筆畫  - 18 - 21 
內容

〔關鍵文獻〕

《康熙字典.部》。


A01038
A01038-013
部首筆畫  - 18 - 21 
內容

〔關鍵文獻〕

《四聲篇海.部》。


A01038
A01038-003
部首筆畫  - 18 - 21 
內容

〔關鍵文獻〕

《新加九經字樣.部》。

《集韻.平聲.寒韻》。


注音 ㄏㄢˊ
漢語拼音 hán
研訂者 周小萍
內容

」為「寒」之異體。《說文解字.宀部》篆作「」,云:「凍也。從人在宀下,以茻薦覆之,下有。胡安切。」今楷體正字作「寒」。《新加九經字樣.宀部》收「、寒」,云:「凍也。上《說文》,下隸省。」《隸辨.平聲.寒韻》引〈袁良碑〉字作「寒」,云:「按《說文》作,從人在宀下,從艸薦覆之,下有。《九經字樣》云:寒,隸省。《佩觿》云:寒,本作,是謂隸變。」又《集韻.平聲.寒韻》見收「寒」,古作「」。《類篇.宀部》亦同。《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亦收。其後《字彙補.宀部》、《康熙字典.宀部》寒,均引《集韻》說「寒」,古作「」。今《異體字手冊.十二畫》收「」為「寒」之篆文。「」字當從篆文楷化而得,既為「寒」之古文,故收為異體字。

A01038
A01038-007
部首筆畫  - 10 - 14 
內容

〔關鍵文獻〕

《碑別字新編.十二畫.寒字》引〈隋宮人司燈李氏墓誌〉。

《中華字海.部》。


#「C03856」另兼正字。
=>」之異體。

A01038
A01038-002
部首筆畫  - 12 - 15 
內容

〔關鍵文獻〕

《字彙補.水部》。


注音 ㄏㄢˊ
漢語拼音 hán
研訂者 周小萍
內容

」為「寒」之異體。《說文解字.宀部》篆作「」,云:「凍也。從人在宀下,以茻薦覆之,下有。胡安切。」今楷體正字作「寒」。「」之字形,見於《字彙補》注云:「與寒同。《呂氏春秋》:萌芽始震,凝以形。」《康熙字典.水部》及其後之字書,均引此收「」同「寒」。今《異體字手冊.十二畫》亦收「」為「寒」之或體。此當為加增形旁,分化而出之同字異形,故收「」為「寒」之異體。

說文解字(大徐本)
說文解字(段注本)
校正甲骨文編
甲骨文字集釋
金文編
古文字類編
漢語古文字字形表
漢簡文字類編
古璽文編
漢隸字源
平聲.二十五寒.頁114.右
隸辨
卷一.平聲.二十五寒.頁154.左
金石文字辨異
偏類碑別字
碑別字新編
玉篇零卷
六朝別字記新編
敦煌俗字譜
新加九經字樣
宀部.頁8
龍龕手鏡(高麗本)
龍龕手鑑
玉篇(元刊本)
廣韻
集韻
平聲.二十五寒.河干切.頁142
集韻考正
類篇
精嚴新集大藏音
四聲篇海(明刊本)
宋元以來俗字譜
字學三正
字彙
正字通
字彙補
康熙字典(校正本)
康熙字典
字辨
彙音寶鑑
卷二.干下平聲.頁116.右
異體字手冊
簡化字總表
角川漢和辭典
韓國基礎漢字表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
中文大辭典
漢語大字典
中國書法大字典
草書大字典
學生簡體字字典
簡體字表
佛教難字字典
中華字海
古文四聲韻
卷一.平聲.二十六寒.頁73.右
宋體母稿異體字
書法字彙
重訂直音篇
補充資料(一)
補充資料(二)
随便看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04-2024 Newdu.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0:1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