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傳說中之怪獸。《說文解字.夊
〔關鍵文獻〕
《字學三正.體製上.俗書簡畫者》。
《隸辨.平聲.脂韻.字》引〈繁陽令楊君碑陰〉。
《偏類碑別字.夂部.夔字》引〈唐等慈寺碑〉。
《隸辨.平聲.脂韻.字》引〈劉寬碑〉。
《字彙補.夂部》。
「」為「夔」之異體。《說文解字.夊部》:「,神魖也。如龍一足。從夊,象有角、手、人面之形。渠追切。」《字彙補.夊部》:「,與夔同。」《康熙字典.補遺.夊部》:「,《字彙補》與夔同,見漢碑。」按「」字由「夔」訛變而形成。上部省去兩點,中左由止變為山,正中之左右兩撇變成几。故定為「夔」之異體。
《碑別字新編.二十三畫.夔字》引〈魏上尊號表〉。
《俗書刊誤.卷一.平聲.灰韻》。
《四聲篇海.夂部》。
《玉篇.夂部.字》。
《五經文字.夂部》。
《廣韻.上聲.脂韻》。
《字鑑.平聲.脂韻》。
《中日朝漢字字形對照.二十一畫》。
《碑別字新編.二十三畫.夔字》引〈唐顏惟貞家廟碑〉。
《宋體母稿異體字.夂部》。
《康熙字典.夂部》。
《漢語大字典.夂部》。
《偏類碑別字.夂部.夔字》引〈唐李靖碑〉。
新修本《康熙字典.攴部》。
《中文大辭典.攴部》。
《康熙字典.備考.攴部》。
《漢語大字典.止部》。
《偏類碑別字.夂部.夔字》引〈唐高夔墓誌〉。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支韻.夔字》引〈唐干祿字書〉。
《字學三正.體製上.古文異體》。
《重訂直音篇.卷三.夂部》。
《干祿字書.平聲》。
「」為「夔」之異體。《說文解字.夊部》:「,神魖也。如龍一足。從夊,象有角、手、人面之形。渠追切。」《干祿字書.平聲》以「」為「夔」之俗體。《玉篇.夊部》:「夔,巨追切。,同上。」《字彙補.止部》:「,同夔。」按「」為「夔」之省體,有如今日手寫俗體之簡化字。故定「」為「夔」之異體。
《廣碑別字.二十三畫.夔字》引〈唐東南面招討副使寧江軍節度觀察處置方鄴墓誌〉。
《字彙補.攴部》。
《廣碑別字.二十三畫.夔字》引〈唐信州玉山縣令盧則墓誌〉。
《偏類碑別字.夂部.夔字》引〈唐大德寺碑〉。
《廣碑別字.二十三畫.夔字》引〈唐東都留守左衙飛騎尉上輕車都尉曹慶上黨樊氏夫人合墓誌銘〉。
《偏類碑別字.夂部.夔字》引〈唐王元崇墓誌〉。
《碑別字新編.二十三畫.夔字》引〈民國耀漢烈士紀念碑〉。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支韻.夔字》引〈唐等慈寺碑〉。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支韻.夔字》引〈唐李靖碑〉。
《字彙補.艸部》。
《漢語大字典.艸部》。
《六書正譌.平聲.豪韻》。
《正字通.艸部》。
「」為「夔」之異體。《說文解字.夊部》:「,神魖也。如龍一足。從夊,象有角、手、人面之形。渠追切。」《正字通.艸部》:「,夔字之訛。」《康熙字典.艸部》:「,《正字通》夔字之訛。從卝,不從艸。」按「」字由「夔」稍變而成。上部兩點訛為草部,中間變為白字。故定「」為「夔」之異體。
《集韻.平聲.脂韻》。
原異體字表所收字形作:「」。
《金石文字辨異.平聲.支韻.夔字》引〈唐吳通徽楚金禪師碑〉。
异体字字典共收录88824个汉字的读音、意思、异体字、用法、释义、造句等,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汉字,是您工作、学习的好帮手